“科學數據不僅有科研價值,它還有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只有在共享平臺上實現數據的共享和流動,數據才能不斷升值。”在9月17日召開的973計劃資源環境領域項目數據匯交工作會議上,數十位在研項目研究骨干、項目匯交聯絡人和主管部門領導共同研究科學數據的匯交與共享工作。中國工程院院士、數據匯交中心主任孫九林,呼吁科學家要共同注重和促進科學數據的共享和流動。
國家各類科技計劃項目每年都會產生大量的研究型科學數據。這些數據既是項目研究成果的組成部分,又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基礎。長期以來,我國科學家在科研中大量依賴國外科學數據,而國內各類科研活動中產生的大量科學數據,由于缺乏數據共享的機制,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數據的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科技部推動‘科學數據共享工程’已經快10年了,取得了顯著進展,盡管仍存在各種困難,但科技界對科學數據共享的認識逐步提高,并開始深入人心。”科技部基礎司綜合處處長沈建磊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從2007年開始,科技部在推動氣象、海洋、醫學與健康等行業科研數據共享的基礎上,開始嘗試對973計劃資源環境領域項目產生的科學數據進行匯交和共享試點工作,試圖把分散在科研人員手中的基礎研究項目數據集中起來,通過長期積累建立數據共享中心,目的是讓更多的科研人員進一步發掘和利用這些科學數據的價值,促進我國科學研究水平的提高,使得政府財政投入科研活動的價值得到進一步提升。
2008年4月3日,《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資源環境領域項目數據匯交暫行辦法》出臺。經過兩年的努力,目前所有已結題的973計劃資源環境領域項目已完成數據匯交工作,在研項目均制定了數據匯交計劃,首批匯交數據近1TB。
“美國對于數據共享的要求非常嚴格。長期以來,在科研工作者群體中數據共享已經構成了科研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通過數據公開,不同專業和研究方向的科研人員可以方便地獲得這些科研數據并進行不同方面的開發和利用,數據的價值就得到不斷的增值和強化。”孫九林說。例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是世界上從事生命科學研究最重要的研究機構,為了有效管理科研項目產生的科學數據,NIH公布了《NIH數據共享政策和執行規范》。 NIH通過數據匯交管理不僅保護了聯邦政府的利益,而且促進了生命科學的研究。
“數據匯交是手段,不是目的。”中科院資環局副局長馮仁國認為,在匯交相關數據的基礎上,推動科研項目的再創新,在單項研究基礎上的綜合研究上取得進展,這才是數據匯交工作的目標。他指出:“匯交數據不僅要面向廣大科研工作者提供服務,而且要開‘精品店’,要把973項目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數據匯交起來,為那些能夠在國際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科學家提供訂制服務,用高端服務推動更高層次的科技創新。”
高質量的數據是保障高質量共享服務的基礎。據孫九林介紹,數據匯交中心通過對元數據、數據說明文檔和數據實體的審查來保障數據的可靠性。同時,他們還通過同行專家對項目組預先制定的數據匯交計劃進行審核,以此來保障數據的準確性、系統性和科學性。“審核是為了提高數據質量而不得以采取的一種約束性制度。我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科學家團體能夠把數據匯交與共享成為一種自覺行為,這樣才能更好地挖掘科學數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