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光明日報社理論部、河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聯合主辦的“科學發展與區域轉型學術研討會”,日前在鄭州舉行。來自全國十多個省市自治區的專家學者150余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緊緊圍繞科學發展和區域轉型這一主題,就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區域經濟合作與競爭、區域經濟發展的典型經驗,以及河南構建中原經濟區等若干前沿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交流。
與會專家分析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趨勢,認為我國區域經濟格局處于大變動時期,呈現出以下三大特點:首先,從投資產業和經濟空間變動格局來看,正在不斷地由南向北、由東向西轉移和移動。其次,從整個國家的區域分工格局來看,區域之間分工正在從垂直分工、產業分工走向價值鏈分工,東南發達地區正在成為產業鏈的高端區域,向中西部的產業轉移在逐步加快。再次,從國家層面來看,區域戰略布局呈現出多層次、多極化、全方位的新態勢。
會議就我國區域經濟的競爭和合作進行了深入探討,專家們認為:當前沿海和內地要素稟賦的差異發生了很大變化,通過產業轉移建立梯度發展、產業鏈分工、市場細分等區域分工的新機制,沿海和內地完全可以形成優勢互補的分工合作關系。盡管目前具備通過產業轉移建立區域間分工協作關系的條件,但由于存在“東企外移”的可能性,以及內地承接產業轉移區域之間的“逐底競爭”,合理的區域合作關系仍需要政府的引導和協調。因此,要著力采取措施鼓勵沿海和內地通過產業轉移建立分工協作關系,下功夫改善中西部軟硬件環境,引導“東企西移”而不是“東企外移”。
與會專家認為:以河南為主體包括周邊的中原地區27個城市具有血脈相通、文脈相近、經濟相連、水平相近的區域特點,有共同的加快發展訴求和承擔國家糧食安全的使命,具有廣泛深度的合作空間。中原地區的經濟發展總體上落后于東部地區,要實現中部崛起首先需要中部各省區的創造性發展實踐和不懈努力,由此在中原地區數十個城市間建設中原經濟區,構建一個互惠多贏的區域合作機制,促進中原地區加快轉型和發展,形成加快中原崛起,支撐中部崛起,促進東西互動,服務全國大局的局面,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建設中原經濟區可以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板塊,與長江中游經濟帶形成南北呼應,有利于促進國家統籌協調、梯次推進的總體發展戰略的實施;有利于繼續堅持不以犧牲農業特別是糧食為代價的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通過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在構建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有利于發揮中原文化的獨特優勢,創新文化發展形式,發展文化生產力,推動文化大發展、大轉變,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