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裝備制造業在國內外市場的發展可謂“冰火兩重天”。一方面,隨著全球經濟結構及需求結構的變化,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導致我國裝備制造業出口減少,這對我國裝備制造的發展形成了巨大挑戰;另一方面,我國國民經濟中各產業結構調整和擴大內需對裝備制造業提出了巨大需求,中央關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戰略方針也將極大促進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
時值“十一五”最后一年,下一個五年我國裝備制造業將如何發展備受關注。為此,本報記者采訪了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以下簡稱“工信部”)裝備工業司重大裝備處楊栓昌處長,請他詳細解析了國家“十二五”期間發展裝備制造業的規劃思路。
《機電商報》:您認為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現狀如何?存在哪些問題?
楊栓昌:目前,我國裝備制造體系比較完善,產業總體規模處于國際領先地位,自主創新能力逐漸提高,部分領域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其中不乏涌現出一些大企業。
然而,我國裝備制造業過度依賴投資增長的現象逐步顯現,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近幾年我國裝備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高出全國工業固定資產和城鎮化固定資產增長率。同時我們的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這從風力發電機、超超臨界機組等產業的發展不難看出。另一個尤為突出的問題是,我國裝備制造業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低,產品能耗高。以火力發電為例,我國火電煤耗為每千瓦時380克標準煤,比國際先進水平312克高約20%;中小電機、風泵、水泵等系統運行效率比國際領先水平低20%。
除此之外,我國基礎制造水平滯后、大企業集團不強、部分領域存在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等也是我們目前面臨的問題。
《機電商報》:“十二五”期間,國家為裝備制造業制定了怎樣的發展規劃?
楊栓昌:“十二五”期間,我國裝備制造業將以調整轉型和創新升級為戰略思路,著力調整產業技術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帶動產業轉型和技術升級;加強自主創新,加快形成自主技術、標準和品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促進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和經濟增長點;同時加快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提升裝備制造業的整體素質。使我國裝備制造業實現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的協調性明顯增強、發展質量和效益穩步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的目標,推近我國裝備制造業由大變強。
《機電商報》:下一個五年,我國裝備制造業的重點任務是什么?
楊栓昌:首先,我們要推進產業優化升級。在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技術改造的同時,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實現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的轉變;同時加快企業兼并重組與產業集聚地建設,提高產業集中度和集聚化發展水平;還要推行“兩化融合”,實現制造模式轉變;推進節能、減排與綠色制造,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第二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通過實施重大科技項目,加速重大成套裝備、高技術裝備及高技術產業所需裝備自主化;建立健全國家實驗室、工程中心、大型企業技術中心,不斷完善裝備自主創新體系;并且加強共性技術研發和公共平臺建設;完善制造裝備業標準。
第三是繼續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推進大型鑄鍛件自主化,實施軸承、液壓件、氣動件等關鍵基礎零部件振興專項;提高中高檔模具制造水平;加強鑄造、鍛造、焊接、熱處理、表面處理等五大傳統工藝集聚化建設和技術研究。
第四是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目前,發改委與工信部即將聯合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確定了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生物工程、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業等7大領域,在裝備制造領域,我們將對具有技術密集、附加值高、成長空間大、帶動作用強等突出特點的產業核心環節進行重點培育。
第五是做強做大優勢產業。我們認為裝備制造業中某個產業實現由大變強的標志是,該產業的國際市場占有率處于世界前三位,不僅掌握主導產品的核心技術,而且擁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設備和知名品牌,而且排頭兵企業能夠進入世界三強之列。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中具有優勢的產業包括,高效清潔發電產業設備、輸變電設備、煤炭綜采設備、軌道交通設備、工程施工機械、農業機械和超重機械等。
《機電商報》:我國將采取何種措施以保證裝備制造業實現上述目標任務?
楊栓昌:事實上,借鑒國外通行的行業振興做法,國家正在研究制定《裝備制造業振興法》。同時繼續建立與完善重大技術裝備協調機制,統籌制定裝備制造業相關政策,組織協調重大技術裝備聯合攻關,協調落實依托工程,組織制定并監督實施國產化方案,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加強行業監測和信息引導,引導企業健康發展;建立重大技術裝備研發創新獎勵制度,鼓勵研制、使用自主創新設備;此外,還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支持國內企業承攬國外工程,帶動成套設備和施工機械出口,支持出口企業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