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西安11月21日電題:中國光伏產業“熱”中“冷”思考
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寫道:“這是充滿希望的春天,也是令人絕望的冬天。”隨著光伏產業春潮般迅猛發展,產業“過剩”之論四起,有人甚至擔心光伏正在由“發展之春”急轉入“過剩之冬”。
光伏產業是否進入“過剩之冬”?還能否擁有蓬勃朝氣?新華社調研小分隊分赴江西、陜西等光伏產業發展基地,深入了解產業發展現狀,探求“過熱”表象背后的問題所在。
日進“斗金”,暗含產業過剩之憂?
“只要開張運營,我們一天的利潤就有200萬元。”江西新余市瑞晶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助理于彪告訴記者。
在他身后,11條生產線正緊張有序地運行著,傳送帶上一片片薄如蟬翼的太陽能電池片帶著滾滾利潤迎面而來。這個2008年初只擁有2條生產線的小廠,如今電池片產量已躍居全國前五位。
“目前,公司所有生產線全部開足馬力生產,產品依然供不應求。”于彪說,“明年17條線全部投入生產,銷售總額將輕松超過100億元。”
中國機電商會太陽能光伏分會負責人孫廣彬告訴記者,與傳統的制造業不同,目前光伏中端產品的利潤率保守估計都不低于15%,較高的利潤率使得企業趨之若鶩。
記者在調研過程中了解到,在新余市像瑞晶公司這樣,在短短幾年中成長起來的光伏企業就有22家。截至今年8月,新余市硅片產能已突破2000兆瓦、太陽能電池片近500兆瓦,預計今年光伏產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200億元。
其實,新余市光伏產業的崛起只是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數據顯示,中國目前從事光伏產業的企業數量達到580余家。2009年多晶硅、硅片、太陽能電池和組件產能分別占據全球總產能的25%、65%、51%和61%。
然而,由于組件制造在整個太陽能光伏電池產業鏈中投資少、建設周期短、技術和資金門檻低、最接近市場,大批企業聚集在這一環節,使得多晶硅產品競爭激烈。一時間,對光伏產業“過剩”的憂慮越來越多。
“我現在真正擔心的是這個行業會變得‘短命’。”盡管目前公司日進“斗金”,于彪卻對將來生產方向擔憂,“國內封裝產能過剩,下游產品競爭激烈,國際市場跌宕起伏,這使我們很難做長期規劃。如果將來利潤大幅壓縮,我們可能會放棄這個產業。”
光伏產品生產大國,如何破解消費小國之困?
光伏產業真的進入過剩時代了?在陜西調研時,當地多位光伏企業負責人卻作出不同的回答。
“我覺得目前光伏產業面臨的并不是產能過剩的問題。”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辦公室主任馮華說,“與之相反,我們產能建設速度太慢了,切片和硅棒都供不應求。”
在西安隆基1萬平方米的廠房里,上百名工人圍著66臺切片機不停忙碌著。每年生產的1億片多晶硅片從這里銷往國內外。
“對于是否過剩的爭論,其實很大程度上來源于這個產業‘兩頭在外’的格局。也就是說,原材料從國外進口,產品又幾乎95%都賣給國外,過于依賴國際市場,外部的風吹草動很容易影響國內企業生存。”孫廣彬告訴記者。
今年1至9月,中國光伏產品出口額超過207億美元,同比增長約110%,這意味著最近三年出口額的平均增速都超過100%。
馮華說:“我們是生產的大國,卻是消費的小國。目前,全國生產的光伏組件,在國內運用的不到1%。我們廠的產品90%出口國外,成為國際市場的‘搬運工’和‘組裝工’,可我們更希望看到自己的產品在國內發揮作用。”
業內專家表示,當前國內市場未能充分啟動,整個行業規模效益尚未充分發揮,是制約國內光伏產業發展的最主要因素。
開啟國內市場,拓寬光伏產業發展新空間
在全球發展低碳經濟、提倡節能減排的背景下,光電等可再生能源產業將成為“十二五”期間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力量。“十二五”規劃建議中也著重提出,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有序發展包括節能環保、新能源等在內的一批新興產業。日前《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也明確提出,開拓多元化的太陽能光伏光熱發電市場。
江西南昌市發改委副調研員柳華認為,所謂戰略新興產業,就是開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戰略產品必須找到市場,這才是新興產業的生命力所在。”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不少地區已經認識到開啟國內市場對于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在陜西省榆林市靖邊縣太陽能光伏產業示范園區400多畝荒沙地上,記者看到了1610個朝南支起的39度角太陽能電池組件金屬框架。
在金屬框架間穿梭的項目負責人雷強告訴記者,這批是陜西光伏產業有限公司投資的全省第一個太陽能發電項目,一期工程裝機10兆瓦,今年9月份全面鋪開,明年6月份開始發電。
靖邊光伏產業園區,規劃建設總裝機200兆瓦,建成后將有效帶動當地光伏產業鏈各環節產品就地利用、轉化。目前,在陜西像這樣的光伏產業園區正如雨后春筍般成長,陜西的太陽能光伏產業正逐漸形成以“需求拉動市場、市場帶動應用、應用促進產業”的良好態勢。
但雷強告訴記者,作為市場末端的光伏發電,目前仍面臨諸如多晶硅原料供給不足、自主研發能力較弱、發電上網成本較高等亟待突破的問題。
對此,業內專家呼吁,政府出臺政策積極推進光伏發電系統推廣,進一步培育國內市場;并通過技術進步和擴大應用高新技術的規模,進一步降低光伏發電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