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特種玻璃、碳纖維、海上平臺、沼氣汽車、游艇、水上飛機……采訪海南工業,記者被這個邊陲省份正在長出的“新工業”所吸引。
海南省工業信息廳材料處符傳智處長是個“老工業”,他用新能源、新材料、新裝備、新醫藥……一連串的“新”概括海南根據國家戰略型新興產業政策,“十一五”構建、“十二五”見效益的工業結構調整。“海南的新型工業會很獨特,也很吻合這里的資源稟賦。”
在全國,海南從來都是工業小省;在海南,工業很長時間都是“短腿”。為了“破局”,海南建省后至少發起了兩次升級換代“沖擊波”。
海南傳統工業基本上是資源型“黑白配”(鐵礦、白糖、橡膠);1980年代末海南建省,本地資源加工工業漸發展,當時全省最大納稅戶是生產“椰樹牌椰汁”的海口罐頭廠。
1990年代,中海油架起海上鉆井平臺,稀缺的油氣資源上島令海南終于有機會發起工業升級換代“第一沖擊波”。假十年之力發展的西部工業走廊——洋浦、東方石化城,以港口為依托的臨港煉化一體石化產業群在“十一五”末已見雛形。2008年海南省副省長姜斯憲在香港接受《亞洲周刊》采訪時概括說:洋浦用不足海南全省千分之一的土地,創造了全省40%的工業產值。
也就是在2008年,海南工業升級換代“第二沖擊波”悄然啟動。省科技廳牽頭對兄弟省份產業結構調整調研后,提交了《海南發展光伏產業的政策建議報告》。海南這個一向對工業“膽怯”的省份,開始瞄準國家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符合省情的新興科技和新興產業。“調研組判斷,在以新技術、新材料為標志的全國新型產業布局中,海南或許有后發優勢。”參與調研的海南省科技廳謝贊良處長告訴記者。
2010年5月,在海口高新區獅子嶺“飛地工業”園區,海南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打造“英利光伏產業園”,未來3至5年計劃投資85億元。
5個月后,漢能集團光伏產業研發制造基地落戶海口綜合保稅區新區,未來5年將在海南投資175億元,建設1000兆瓦薄膜太陽能電池、100兆瓦太陽能示范電站、清潔能源研發中心和技術培訓中心等四大項目。
這是一個什么概念?符傳智處長告訴記者,目前全國的光伏電池有10個G的產能,“十二五”末海南的光伏電池產能將達3個G,海南產的光伏電池將全面出口及供應全國。
循著新能源、新材料、新裝備……海南新興工業“十二五”轉型思路打開了:
——以本地油棕、麻風籽為原料的6萬噸生物柴油項目已出產品,生物柴油調和燃料在島上部分加油站面世;以木薯為原料的10萬噸乙醇汽油項目落戶洋浦;18個市縣以生活垃圾壓縮沼氣制造人造天然氣項目啟動。這意味著輻射全島的1050輛混合動力公交巴士,以及全省的出租汽車,將形成純電動、LNG、CNG和沼氣燃料等多種清潔能源的消費格局。
——依托臨海地理優勢及國際旅游島政策優勢,海洋工程及制造業快速興起,從海上平臺,到大船制造,再到游艇制造。2010年8月18日,海南省第一家游艇項目在海口高新區開工建設,海南金鹿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與澳大利亞澳普蘭游艇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合作,計劃投資1.25億元打造世界級品質豪華游艇,將結束海南本土不能生產大中型豪華游艇的歷史。中國航空集團與加拿大墨菲民用飛機制造公司,也正探討合作在海南生產水上飛機。
——太陽能屋頂工程、太陽能捕滅蟲器、輕且強航天材料碳纖維、膜材料、生物制藥、實驗動物產業……后發的海南工業“十二五”會很“新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