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務院日前發布的通知,自12月1日起,我國將統一內外資企業和個人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制度。此舉意味著多年來僅對我國公民和內資企業征收的稅費外企全部要承擔,外資超國民待遇終結,我國內外資企業稅制的全面統一。
據數據統計,中國是世界上吸收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全球500強企業中已經有470多家在中國落戶,截至今年7月底,中國已累計吸收外資1.05萬億美元,連續18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
市場經濟的核心規則是公平競爭,沒有公平就沒有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的語境下,沒有任何理由為某一類型的企業設定特別優惠的權利和政策,否則就是對市場公平的破壞。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為了鼓勵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一直對外資企業實行比國內企業優惠的稅收政策,在稅收和土地使用上,外企一直享受著“超國民待遇”。
在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的初期階段,外企這種“超國民待遇”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引進外資工作,但對國內企業和投資者而言,顯然是并不公平。這種“重外輕內”的差別待遇,讓內外資企業不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競爭,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市場經濟的公平原則,不利于市場經濟的長遠健康發展。從這一角度而言,終結外企“超國民待遇”,讓各類市場主體之間更加公平的競爭,是市場公平的應有之義和理性回歸。
中國自動化市場,一直以來是一個沒有任何保護而充分開放的市場,當前世界知名自動化企業均早已進入中國市場,并在中國總體運營情況良好,取得豐厚的回報,不少企業已經成為其母公司全球業務增長的亮點和利潤的中心。一直以來的中國自動化市場,國外品牌一直牢牢占據市場優勢,雖然近年來,如和利時、浙江中控、希望森蘭、利德華福等民族品牌不斷崛起,在與國外品牌的競爭中逐漸擴大市場份額,但總體來看,民族企業仍顯勢單力薄。
但讓人欣喜的是,這種情勢正在逐漸轉變之中。終結外企“超國民待遇”,其意義不僅僅在于稅收環境的“公平”,更深遠的含義在于中國對待外資的態度正悄然發生變化,這種變化體現了我國市場經濟的成熟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強。而在中國自動化市場民族企業難以快速發展的一大原因在于市場培育的困難,相信這樣的改變也將悄然轉變用戶“崇洋媚外”的心理,給予民族企業一個“心理”上的日趨公平市場競爭環境。而另一方面,筆者也相信,對于真正有競爭力的外企來說,需要的不是“超國民待遇”的特權,而是市場環境的公平和公正、政策環境的穩定和透明。
“一切用實力說話、一切用質量說話!”——相信這是我們都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