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南寧院士為戴汝為院士(右)頒獎
10月21日在重慶大學召開的2010年全國模式識別學術會議(CCPR2010)開幕式上,中國科學院院士、IFAC Fellow、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長戴汝為教授被大會授予“中國模式識別科技終身成就獎”。
戴汝為院士在發表獲獎感言時深情地說:“我十分感謝今天的大會授予我中國模式識別科技終身成就獎,這份榮譽屬于我們中國在模式識別領域辛勤耕耘的專家、學者,屬于曾經指導過我的傅京孫教授,屬于和我一起工作、進行過研究的許多同事、學生們,也屬于正在‘語義句法模式識別’領域孜孜不倦工作的朋友們。令人欣喜的是,現在語義研究已經發展到許多領域,我衷心地希望從事模式識別工作的同事們、學生們在今后模式識別的研究和產業化領域里取得更大的成就!
眾所周知,“模式識別的研究對‘形象思維’、智能化‘人-機交互’等多方面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上世紀國際模式識別的先驅者傅京孫教授(K.S.FU),對人工智能和‘句法模式識別’的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引領了當時國際模式識別研究的潮流。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傅教授英年早逝,但作為華人在世界科技領域的貢獻是舉世公認的。今天,我們可以告慰傅京孫教授的是,當年和他一起在美國合作研究的戴汝為院士,由于在‘語義句法模式識別’領域以及奠定了手寫漢字識別的開創性工作,今天戴汝為院士走上講壇,被授予中國模式識別科技終身成就獎。”
回顧戴汝為院士從上世紀70年代初在中國最早將“Pattern Recognition”翻譯為“模式識別”四個字,到80年代初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直接批準為我國第一位“模式識別學科”博士生導師,戴汝為院士“系統地”提出了模式識別學科并組織開展研究,把“統計模式識別”與“句法模式識別”有機地結合起來,提出了新的“語義、句法模式識別方法”;在應用領域,成為“漢王”核心技術的理論基礎,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當今,“語義” 研究已經成為信息領域重要的課題,對于“智能化”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中國,戴汝為院士在“模式識別”的研究和發展的領域中,不僅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而且是研究的組織者和開拓者。他盡畢生精力把智慧鍛造成階梯,留給后來的攀登者。
頒獎儀式結束后,戴汝為院士接受了重慶大學新聞網記者的采訪,戴院士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對我人生影響最大的一個階段就是我在美國求學和工作的階段,我在普渡大學和著名模式識別專家傅京孫教授(K.S.Fu)的合作,那一段經歷對我的影響非常大,這是奠定了我以后科學研究方向的一段經歷;回國后我就一直致力于模式識別的研究和開發。看到中國的模式識別從無到有、慢慢壯大才是我最高興的事情。”
在回答記者對于學習模式識別方向的學生和年輕的科研工作者有什么寄語和期望時,戴院士用堅定的語氣說:“我只相信一句話‘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年輕的科技工作者有很多新的想法和創意,現在我們的模式識別就有很多的方向,呈現多元化的發展,只要能夠踏踏實實地做,中國的模式識別研究將會有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