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第一個兆瓦級項目裝船赴美國明尼蘇達州
“把風電場建在海外、把風電機組和零部件銷售到國際市場。”相信這樣的雄心壯志都已寫進中國風電開發商和設備商的發展戰略中了。接下來的問題難倒了幾乎所有人:去哪個國家的哪個省(州)?找誰了解情況和協調關系?有哪些潛在的合作伙伴?面對同一個地區幾份截然不同的分析報告,哪個更符合實際?怎么才能用足當地的所有優惠政策?談判中如何才能不吃虧……
企業出海猶如農民工進城?
對于要到海外市場開疆拓土的投資者來說,這些“ABC”式的基本問題本應早已得到清晰答案,而令人瞠目結舌的是,目前國內的風電廠商對這些問題一片茫然。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在12月6日召開的“中國企業如何投資美國風電項目”研討會上,戲稱國內企業到海外投資風電猶如“農民工進城”。廠商們自嘲地說:“我們比農民工有錢。”
現實也或多或少地印證了這樣的說法。2009年,我國風機出口僅2.875萬千瓦的裝機容量,其中還有一部分是自產自銷自建,與國內當年新增風電裝機容量1300萬千瓦相比,真可謂滄海一粟。2007年和2008年雖有一定出口量,但這不能說明問題,因為當時全球范圍內的風電機組供不應求,國外投資商才暫時把目光投向我國的產品。
千頭萬緒,無所適從
美騰能源集團中國區執行董事、總經理詹益明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說:“目前,中國的風電產品出口非常難,除了國外買家還沒有充分信賴我國的風機外,很重要的原因是國際市場的規則與國內千差萬別,以美國為例,聯邦政府、州政府的優惠政策和法律條款,其中會有很大差別;另外,美國不像中國那樣,有個政府歸口管理部門可以協調各方關系,涉及風電開發的部門和公司得一個一個去談,千頭萬緒,等你把情況都了解清楚了,政策又變了。中國企業到海外無所適從。”
中國長江三峽總公司副總經濟師柳地反映:“我們需要一個機構,列出國外合作方的清單和具體合作流程,就像談對象一樣,有個牽線搭橋的。”
目前我國風電企業出海就缺少這么一個“月下老人”,需要“月下老人”幫著了解對方的基本情況和理想合作伙伴的條件。
單兵獨斗,差強人意
從近年來國內風電企業的出口情況來看,企業自己做“功課”的結果都不太理想。
中廣核風電公司從今年初開始選取美國作為出口地,并研究美國聯邦及各州的法律、電力公司、土地審批、工程建設、上網合同等內容,至今未能有實質性的步伐。國電龍源是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風電場投資商,其在美國的投資無果而終。金風科技在美國建設的4.5兆瓦風電場也僅是自己投資自己擁有權益,更多的是向潛在美國客戶展示中國風機和風電場的開發水平,并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風機出口。
有了海外風電咨詢,少交學費
眼花繚亂、千頭萬緒的國際市場令中國的風電企業頭疼,能去疼明目的海外風電咨詢公司卻千呼萬喚不出來。
如果有一種專業咨詢公司,專門提供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風資源情況、風電優惠政策、潛在合作伙伴名稱、項目名單、法律咨詢、金融服務、風電場開發流程、涉及風電開發的所有管理單位等內容,并根據市場情況實時更新,給國內風電企業量身定做海外業務方案,則企業在海外的拓展會少交很多學費。
這樣的海外風電咨詢公司可以從現有的風電企業中孕育而生,再以子公司的形式獨立出來,創造新的盈利增長點。記者了解到,國內風電企業雖然大張旗鼓地要拓展海外市場,投入卻遠遠小于宣傳,多數只是試探性的,做全球化公司的決心尚未建立。
華銳風電副總裁陶剛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說:“國內市場的發展速度終有放緩的一天,海外市場不僅可以創造利潤,而且可以使企業客戶市場多元化,東邊不亮西邊亮,是企業穩定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