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新要素”到底都包括哪些?在合肥,記者沒有找到標準答案。
“因為它是一個不斷演進和豐富的概念”,在不久前舉行的第十屆合肥自主創新要素對接會上,安徽省合肥市科技局局長朱策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自主創新要素”是自主創新系統的基本單元,是指支持創新的資源、資金、技術和人才等要素以及將這些要素組合起來的機制。
記者觀察到,從第一屆“項目—資本對接會”到今年的第十屆“自主創新要素對接會”,這一概念呈現出明顯的進化過程。
2001年,第一屆“合肥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論壇暨項目—資本對接會”,參會人員1.5萬人次,26個項目簽約,金額5億多元。
2010年,第十屆“中國(合肥)自主創新要素對接會”,參會客商12.8萬人,154個項目簽約。其中,自主創新金融合作項目72個,簽約貸款金額約207億元;自主創新對接項目82個,總投資約437.7億元,其中協議外地資金359.2億元。
從第一屆到第十屆,展會名稱進化了,參展內容、參會人員、簽約項目和簽約資金規模逐年擴大。10年來,各種創新要素的聚集把展會規模和影響力逐年推高。
事物發展往往遵循著最樸素的規律,當物質密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所產生的引力將使物質發生質的變化,比如太陽的核聚變反應。在合肥,各類創新要素的聚集同樣體現出由量變到質變的升華過程。
2005年以來,合肥市呈現出跨越式發展態勢。2006年,GDP提前4年實現千億元規劃,之后僅用3年突破2000億元,2009年GDP達到2102億元,今年預計達到2600億元。5年來,合肥市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一直穩居全國省會城市前列。
2008年,胡錦濤總書記提出“安徽應該在自主創新方面有更大作為”的殷切期望。安徽省由此提出“促進各類自主創新要素對接,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發展目標,通過先行先試和體制創新,破除科技資源條塊分割壁壘,實現各類自主創新要素有效對接,并向產業集聚。同年,對接會名稱由“資本項目對接”進化為“自主創新要素對接”,各類自主創新要素在合肥更大規模地聚集。
“有的時候,產業發展并不完全按照人為的規劃運行,”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長陳偉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當各類創新要素聚集到一定程度,會自然地呈現出一種凝煉現象,不同成分的創新要素凝煉成不同的產業培育模式。其效果是使一批最因地制宜的產業得到迅猛發展。比如,在合肥市發展出了具有當地特色的新興產業。”
——在政府引導模式下,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合肥市成為國內大型動力鋰電池三大制造基地和較早啟動新能源汽車研發生產的城市之一。
——在引進合作模式下,新型顯示產業迅速發展,通過引進京東方六代線,吸引TFT-LCD用光學薄膜、等離子PDP顯示器、藍光LED芯片等一批產業鏈相關企業和高科技項目落戶合肥,形成平板顯示產業基地。
——在平臺集聚模式下,公共安全產業成為合肥特色。由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38研究所聯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為主要支撐,聚合公共安全技術領域的優勢資源,共同打造產學研為一體,公共服務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
——在聯盟促進模式下,包括江汽集團等18家單位發起組建汽車電子技術創新聯盟,陽光電源等9家單位發起組建光伏發電技術創新聯盟,安凱汽車等24家單位發起組建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圍繞產業發展的共性關鍵技術,聯合開展科技攻關,突破產業發展技術瓶頸,形成多方合力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態勢。
有業內專家曾這樣描述“合肥現象”:一個普通的省會城市,地處我國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中部地區,沒有優越的自然資源,沒有特殊的區位優勢,也沒有特殊政策支持,卻擁有全國省會城市中少見的科教優勢以及在科技創新上的巨大熱情。相對周邊地區形成了一個特色鮮明的創新高地。2004年底,合肥成為國家首個科技創新試點市,高新技術產值由2005年的488億元增長到2009年的1445億元,年均增長31%。從歷次“對接會”成果可以看出,合肥人正逐步將大量創新要素聚集起的科教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為中部地區乃至全國區域科技創新發揮積極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