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互利共贏“走出去”
在“走出去”方面,中國將繼續按照市場導向和企業自主決策原則,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引導各類所有制企業有序到境外投資合作,穩步擴大對外投資,拓寬方式、提高效益,深化在能源資源、高科技和先進制造業等領域互利合作,提高國際化經營水平
十七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再次強調要“適應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并重的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
在“走出去”方面,中國將繼續按照市場導向和企業自主決策原則,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引導各類所有制企業有序到境外投資合作,穩步擴大對外投資,拓寬方式、提高效益,深化在能源資源、高科技和先進制造業等領域互利合作,提高國際化經營水平。
同時,中國政府將更加注重“引進來”與“走出去”的統籌協調,提高安全高效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通過“引進來”與“走出去”的相互配合、良性互動,不斷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
機遇挑戰并存
經濟全球化持續深入發展,全球范圍內的產業調整和資本要素流動更為廣泛。世界經濟在遭遇百年一遇的危機后緩慢復蘇,但仍存在基礎不牢固、進程不平衡等矛盾和問題。盡管此次“危”中所帶之“機”的窗口已收窄,但機會仍有。
其一,我國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我們堅持和平發展,開展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在廣大發展中國家和一些發達國家得到了歡迎。我國經濟和我國企業經歷此次危機的表現令人矚目,為世界經濟復蘇作出了應有的貢獻。我國已與世界130個國家簽署了雙邊投資保護協定,與一些國家簽署了自貿協議。總體看,我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面臨的大環境在逐步改善。
其二,我國企業、金融機構的實力穩步增長,自主發展能力增強。既有解決資源需求、優化產業結構與資源配置的內在動力,也有國內對資源等產品是世界長期、穩定的大市場,資金相對充裕等有利條件,更有若干具有相對比較優勢的工程設備與技術水平。例如,發電設備制造與安裝能力已居世界第一,鐵路、公路工程建設能力也是世界第一。特別是中國企業員工舉世公認的開拓拼搏能力。
其三,中國政府按照“企業決策、市場運作,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基本原則,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積極開展對外投資合作。不僅為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能源資源保障,獲取了先進技術,開拓了國際市場,也為投資對象國帶去了資本和就業機會,增加了當地收入,促進了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與此同時,未來面對的挑戰也相當艱巨。
首先,我國企業開展對外投資等“走出去”業務尚處于初期階段。企業實力與外國跨國公司相比總體處于弱勢,部分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決策與激勵、監督約束、風險防范機制不完善。例如,在境外,國內企業間惡性競爭時有發生。經過近幾年的引導和協調,企業間相互協作有所加強。
其次,國家法律法規、配套政策和支持服務體系還不健全。如稅收、財政等支持力度不強,信息、法律、投行、咨詢等中介服務能力弱,行業協會、商會在國際化經營方面作用較小。
其三,外部條件受限,且遇到較大阻力。一方面能礦類好的資源基本被老牌跨國公司占據。我國企業目前在境外獲得的許多鐵礦、銅礦等多位于發展中國家的偏遠地區,基礎設施很差,距港口數百甚至上千公里,配套投資額極大;有的礦海拔4000多米,建設與生產條件艱難。同時,“中國經濟威脅論”或“中國資源掠奪論”等,此起彼伏。這種不客觀的輿論環境為中國企業“走出去”設置了不少干擾和障礙。
著力處理四大關系
正確把握大形勢及利弊所在,是開展好國際化經營的重要前提條件。為此,要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積極穩妥地開展對外投資合作;同時發揮我國的體制與外交優勢,做好宏觀指導協調,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維護我國經濟安全,推動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特別要處理好四大關系。
維護國家利益與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既要加快自身發展,注重經濟效益,又要尊重當地法律法規,注重互利共贏,保護當地員工合法權益,做好生態環保,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一些“走出去”時間較長、經驗相對豐富的企業在互利共贏方面做得比較好,與投資所在國及當地政府建立了良好的關系,樹立起了良好的形象。例如中石油在蘇丹為當地修路、打井、培訓人員、開展醫療;中色集團在贊比亞為當地人民無償提供醫療設備及服務、捐助當地教育、免費供水供電等。
企業主體作用與政府協調引導作用的關系。我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在國家宏觀調控下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基礎性作用。這決定了國有企業是包括“走出去”在內的許多經濟活動的主體。對此有些國家至今仍不理解,或有意歪曲,認為中國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走出去”是政府決策,從政治需要出發進行投資。實際上,熟悉中國國企情況的人都知道,國有企業的投資首先是由企業按自身發展需要和商業原則所作的決策。
積極推進與防范風險的關系。既要敢于把握時機“走出去”,又要量力而行,審慎決策,防范投資和經營風險。此外,我國企業投資的一些國家和地區,治安較差,甚至有武裝沖突,還需注意安全問題。我國政府越來越重視境外中國公民和機構安全保護問題,相關部門建立了相應的工作機制,專門負責安全保護工作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理。
“走出去”與“引進來”的關系。我國從以“引進來”為主,到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并舉的開放戰略,目前“引進來”和“走出去”工作都取得了較好成效。這兩者不是孤立的、分離的,要把它們更好地結合起來,實現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緊密聯系、相互促進。近年來,我國企業在探索兩者有機結合的有效方式方面做了不少積極的嘗試。
另外,從政府層面,過去我們主要關注創造吸引外資的好環境,也關注外商投資對我產業的沖擊,現在隨著我國“走出去”的迅速發展,也需要加大關注其他國家和地區對我投資開放的問題,通過政府制定出臺外資并購國內企業安全審查制度、涉外工作等,促使外方對我企業“走出去”創造更公平、開放的環境。使兩方面更好地結合起來,力爭使“引進來”、“走出去”的利益兼顧,實現有予有取、互利共贏。
未來規劃重點
下一步,對外投資的重點領域包括,能源資源領域、高新技術領域、制造業領域、周邊通道和基礎設施建設。在政府的監管和政策協調方面:
首先,健全協調機制,加強宏觀指導。進一步發揮規劃和產業政策的引導作用。面對綠色經濟逐漸成為世界經濟增長重要動力、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逐步加快、后金融危機時代經濟結構調整等新形勢,正在研究制定境外投資“十二五”專項規劃。并將根據國內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走出去”戰略需要,結合全球經濟格局的調整,完善境外投資產業導向和國別指導政策,引導國內企業圍繞重點國家、重點領域、重點項目開展工作。
其次,完善鼓勵政策,加大支持力度。目前在財政、稅收、外匯、金融等方面都陸續出臺了一些支持政策。
其三,加強經濟外交,形成整體合力。繼續把為企業“走出去”服務作為經濟外交工作的重點之一,為企業提供有效服務。
其四,深化體制改革,轉化政府職能。根據投資體制改革進程,適應境外投資新形勢,進一步完善境外投資管理體制。加快境外投資法規建設,爭取盡早出臺《境外投資條例》及配套管理辦法,大幅度下放境外投資審批權限,為我國企業境外投資創造有利的法律環境和條件。
其五,改進監督管理,強化安全保障。加強境外中資企業和境外國有資產管理,健全監管機制。發揮境外安全相關保障機制作用,保障境外中資企業人員和財產安全。
其六,建立服務體系,營造良好氛圍。建立健全各類促進機構,積極發展社會中介組織。加快人才培養,加強信息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