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和《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兩大政策的公布,“十二五”規劃藍圖也逐漸明朗。在未來五年,“低碳”、“節能”、“變革”將成三大關鍵詞,人民生活水平、基本公共服務的重要性明顯提升,可持續發展、資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性有所上升,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的重要性不變,城鄉區域發展的重要性明顯下降。
對應未來五年,與消費、醫藥等第三產業相關的需求有望明顯增長,新能源、節能減排、防污染、循環經濟需求繼續提升,繼續支持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方向不變。研究機構認為,未來包括發電設備、煤炭綜采及礦山裝備、農用裝備、環保及資源綜合利用設備、特種鑄鍛件、海工裝備、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及裝備、醫療器械、軍工將有較大的需求。
2011年將是中國步入“十二五規劃”的起點,政府在規劃中所強調的如擴大內需、節能減排、產業升級等重點戰略無疑將對工業自動化市場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中國儀器儀表學會自控工程設計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夏德海表示,今日自動化的任務是服務綠色經濟,服務的對象主要是新能源和節能減排。從其表述中,我們不難看出作為工業及制造業的“服務者”,工業自動化在未來五年的價值取向。
節能環保 拔得頭籌倍受青睞
“十二五”期間,中國仍將以節能減排為核心,重點解決提高能源利用率、發展可再生能源、提高環境質量,努力完成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的約束性指標。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節能環保拔頭籌,重點開發推廣高效節能技術裝備及產品,實現重點領域關鍵技術突破,帶動能效整體水平的提高。
據了解,“十二五”機械工業節能減排目標已初步確定,機械工業萬元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由2009年的0.42噸標煤下降到2015年的0.31噸標煤,年均下降4.9%。熱處理單位產品能耗減少150千瓦時/噸;萬元產值能耗減少200千瓦時/萬元。內燃機爭取降低油耗10%,排放達到與國際水平同步。燃煤工業鍋爐的運行效率提高到85%以上;工業爐窯運行效率在現有基礎上提高5%;中小電動機的設計能效指標達到95%。風機的設計能效指標達到92%-95%。
據相關部門預計到2015年,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將達5.3萬億元,相當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10%左右,年均增長率達到20%;節能環保骨干企業產值年均增長率更達30%,并將形成若干個年產值過百億元的大型節能環保企業。因此,高效環保發電、建筑節能、低碳節能以及工業節能倍受青睞,變頻器、伺服系統、高效電機等節能產品將獲得利好。
能源變革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
“十二五”期間,要加快推進水電、核電建設,做好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轉化利用,要確保到2015 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1%以上,為實現2020 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15%和單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較2005 年下降40%至45%的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能源緊缺的大背景下,能源的生產方式和利用方式都將進行重大變革。太陽能、風電、核電等新能源將改變以往嚴重依賴煤碳、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境況;堅強智能電網建設讓能源利用變得更“智慧”、“高效”。風機控制系統、核電儀控系統、PLC等相關設備配套企業帶來了機會。如一個核電站有各種系統300余個,需要大大小小的零配件數萬臺/套,2020年核電裝機要達到7000萬千瓦,“十二五”期間需開工3000萬千瓦,將在現有的基礎上增加3倍。
裝備制造 由大到強的轉變
“十二五”期間,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總體思路是面向我國工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迫切需求,重點發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和服務性制造。做大做強航空裝備和衛星及應用產業,提升軌道交通裝備水平,加快培育發展海洋工程裝備。把高端裝備制造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實現我國裝備制造業由大到強的轉變。力爭到2020年,高端裝備制造業銷售產值占裝備制造業銷售產值的30%以上。國內市場滿足率超過25%。
航空裝備方面,以市場可大規模應用的重點產品研制為主線,統籌航空技術研發、產業化、市場開發與服務發展,重點加快推進大型飛機研制,大力發展系列支線飛機、通用飛機和直升機,重點突破發動機重要機載系統和關鍵設備,提高航空大部件空中交通管理系統和先進航展設備的專業化生產能力,建立具有持續發展能力的航空產業體系。
軌道交通裝備方面,要圍繞高速、重載、快捷三個方向,重點研發高速列車、中轉列車、城際和城市快捷軌道車輛列車運行控制系統,建成研發設計試驗研制標準體系,依托軌道交通重點工程項目,全面掌握系統集成能力和關鍵核心技術,提升關鍵零部件自主化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軌道交通裝備產品。
海洋工程裝備方面,面向我國海洋資源開發需要和世界海洋工程裝備市場需求,重點發展勘探、開發、生產、加工、儲運裝備。海上作業與輔助服務裝備,特種資源開發裝備,大型海上結構物、海下系統以及關鍵設備與系統。同時,扶持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裝備、海底礦產資源裝備、海洋監測設備的研發和創新,不斷拓展產業發展的新領域。
智能制造裝備方面,要按照創新優先、重點突破、技術融合、夯實基礎、多元投入的原則,面向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需求,重點推進精密和智能儀器儀表與試驗設備、智能控制系統、關鍵基礎零部件、高檔數控機床與智能專用裝備,實現制造過程自動化、智能化、精密化,帶動整體水平的提升。
人口與環境 構建和諧社會
隨著中國人口的增加及經濟發展,傳統以環境與資源作為交換來發展工業與出口的模式需要進行改變,圍繞著‘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主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中國目前處在人口紅利后期,未來20年老年化步入加速階段將推動保費和醫療需求高增長,勞動力成本上升促進機器取代人,自動化、信息化加速發展,同時消費與服務也將高速增長。
十二五期間,循環經濟的建設將在中國取得成果性的突破。循環經濟將向流通和消費領域延伸,并拓展到流通、消費方面,形成全過程、全周期的循環。主要包括回收利用領域,在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領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在生態環境領域,水、土、氣等領域發展循環經濟,在制造業領域發展生態工業園,建設節能建筑等等。醫療信息化、服務機器人、農業機械化、高鐵及城市軌道和城際快速通道等民生領域將有不錯的市場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