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產學研合作,今天李克強副總理、陳至立副委員長專門為會議發來了賀信,鼓勵我們不斷加強產學研合作,聚集創新資源,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在此,我結合如何促進產學研合作、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用先進技術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等問題談三點意見:
一、“十一五”期間我國產學研合作取得顯著成效
2006年全國科技大會以后,國家把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作為重要突破口,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
一是企業的主體地位顯著提升,產學研合作日益緊密。在知識創新工程、技術創新工程等的積極推動下,我國的科研院所,特別是轉制院所的科技創新已全面面向市場需求,成為行業技術創新的領頭羊;高等院校主動深入企業、與企業合作研發,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企業研發投入逐年高速增長,創新能力快速提升。2009年,中央級轉制院所獲得國家財政縱向科技經費71億元,而來自市場的橫向科技性收入達233億元,服務于行業技術創新的能力獲得提升;研究型大學的科技經費達727.7億元,其中來自企業委托的橫向科技經費已占到50%以上,大部分理工院校這一比重接近或超過70%。也就是說,大學在科研能力增長的同時,服務于社會的能力也同步得到了發展。2009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5802億元,其中企業支出的份額已超過70%。與此相適應,2009年國家支撐計劃的95%、國家重大專項的50%、國家863項目的35%以上項目都是由企業牽頭實施的,各類計劃80%以上項目體現了產學研用相結合。在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68%的獲獎項目由企業牽頭或參與完成。
昨天陪同克強副總理視察了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我們深深地感到中關村是科技資源最為集中的地方,是創新活力最為活躍的地方,也是產學研合作最為緊密的地方。2009年,中關村地區的院所、40多所大學和2萬多家企業承擔了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國家科技計劃,投入達171億元。據統計,中關村總收入今年有望達到15000億元,增加值將占到北京的三分之一。中關村已經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高科技產業的示范基地。
二是加強統籌協調,產學研合作模式各具特色。近年來,除了校企合作、院企對接等傳統合作模式以外,針對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等的實施,各級科技部門加大了與相應部門、地方、行業的統籌協調力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產學研合作模式。例如,2006年教育部、科技部與廣東省聯合開展“兩部一省產學研合作”。五年來,廣東各級財政累計投入70多億元,引導企業投入超過800億元,全國310家高校(其中省外187家、境外23家),331家科研機構的1萬多名專家教授與廣東近萬家企業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產學研合作。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6000多個,形成專利超過2萬項,實現產值7000多億元,新增利稅超千億元,為企業培養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超過了7.4萬人。
從2009年開始,科技部、國資委、教育部、中科院等七個部門共同啟動了科技人員服務企業行動,制訂了《關于動員廣大科技人員服務企業的意見》。從科研院所和全國各地高校選派了10萬名科技人員帶著知識、帶著技術、帶著產品進入企業,幫助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產品創新,為企業管理能力、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提升作出了重要貢獻。這已經成為我國成功應對金融危機的沖擊,保證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一攬子計劃實施過程中的一條重要經驗。
三是條件平臺建設穩步推進,產學研合作環境不斷優化。“十一五”期間,科技部和其他相關部門積極貫徹落實《科技規劃綱要》,整合現有科技資源,建立和完善了一批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利于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創新服務平臺;在企業建立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技術中心,促進了科技資源的整合、開放、共享。同時,結合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試點探索,創新產學研結合的組織模式和機制;圍繞產業技術創新鏈的構建,探索了在重點產業和關鍵領域通過產學研用結合實現重大技術創新的有效途徑;通過簽訂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契約,建立了技術創新合作中的信用機制、利益保障機制和責任機制,產學研合作環境明顯改善。
“十一五”期間,我國科技發展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大飛機國產材料和關鍵技術獲得突破、16種重大新藥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四代無線電技術標準提案入選國際電信聯盟候選標準等,這些成績的取得都離不開“大兵團作戰”的產學研合作。特別是科技部和鐵道部聯合實施“中國高速軌道列車行動計劃”,組織形成的項目開發體系整合了國內25所重點高校、11家科研院所、51家國家級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的科技資源,形成了由68名院士、700余名教授研究員和上萬工程技術人員參與的研發隊伍,構建了以三大主機廠為龍頭、7家核心企業為骨干、輻射500多家配套企業的高速軌道產業鏈。在短短三年時間內,攻克了車型、驅動、制動、控制、減振降噪、安全、智能和舒適性等十大技術難關,實現了從時速250公里到380公里的跨越,推動了高速列車跨越式發展,這些都是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成果。
二、充分認識產學研合作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重要作用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十二五”期間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這對科技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是產學研合作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
第一,產學研合作是集成優勢資源、完善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動力。通過產學研合作,可以增強科研、教育、生產等不同社會分工環節在功能和資源優勢上的協同與集成;可以促進技術創新上、中、下游的對接和耦合;可以將產業發展規律和技術創新規律有機的結合起來,對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二,產學研合作是科技主動服務經濟發展,加快成果轉化的有效途徑。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但在產業化基礎條件和市場營銷策略等方面也存在明顯不足。要實現“學”“研”與市場的對接,必須構建完善的公共服務平臺和科技服務支撐體系。產學研合作打通了實驗室與市場之間的渠道,使技術研發一開始就瞄準市場,加快了成果轉化的步伐。
第三,產學研合作是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國傳統產業升級轉型還面臨很多制約因素,一些重點產業的關鍵共性技術還沒有突破,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相對落后。我們國家每年生產35億支圓珠筆,可是筆芯90%以上要靠進口或靠進口設備制造;墨水80%是進口或者用進口配方配制,這一現象值得深思。當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興未艾,部分產業領域已在過去幾個五年計劃內進行了前瞻部署,具備了良好的發展基礎;而某些產業領域的創新能力和技術儲備還存在明顯不足。通過產學研合作,可以整合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技術工程中心等在內的創新團隊和科研力量,以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推廣先進技術應用為重點,促進產業轉型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三、加快改革創新步伐,開創產學研合作新局面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實現《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也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攻堅階段。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必須加快改革創新步伐,完善體制機制,努力將產學研合作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持續動力,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強大支撐。
第一,以國家技術創新工程為載體,深化以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創新鏈為目標的產學研合作。國務院近期發布的《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明確指出,要“結合技術創新工程的實施,發展一批由企業主導,科研機構、高校積極參與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我們要把構建和提升產業技術創新鏈、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組建的主要方向,把體制機制的創新作為戰略聯盟發展的主要突破口,充分運用市場機制調動產學研各方積極性,發揮大企業的龍頭帶動作用;發揮轉制院所在行業技術創新中的骨干和引領作用;發揮高校和科研機構作為技術創新的源頭作用,激發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力,不斷完善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創新鏈和產業鏈。
第二,加強宏觀指導,推動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發展的產學研合作。當前,我們正研究把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科技產業化工程、創新產學研用結合機制等內容納入了“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中,通過加大對產學研用聯合開展的重大創新項目的支持力度、完善產學研用聯合承擔國家科技計劃的組織管理機制、建立和完善產學研用合作公共信息平臺、改革相關考核和評價導向等方式,強化產學研合作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有機結合。
第三,借鑒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成功經驗,推動科技人員更加緊密地與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合作。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當中,我國一批高新技術企業逆勢上揚,為化解危機作出了突出貢獻。同時,一大批科技人員深入企業,為企業提供研發支撐、技術服務、管理創新和科技咨詢等,深受企業歡迎。要完善激勵政策,鼓勵更多的科技人員主動服務企業,建立長效機制,使他們的收益與績效掛鉤,實現成果共享,為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第四,加強基礎研究,著力探索前沿技術和技術科學領域的深層次科學規律,為技術創新積累發展后勁。現代化科學技術的超前性對于生產力發展具有先導作用,開辟著產業發展的新領域,引導生產力發展的方向。因此,要加快實施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在關系國家未來發展和長遠競爭力和重點領域,部署一批重大前沿技術研究項目,加強技術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著力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努力攻占未來科技競爭的制高點,為新一輪產業轉型升級做好技術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