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諸暨市部分紡織企業利用自身的品牌優勢,深挖內部潛力,開發新品種,提高產品附加值,有效地化解了棉花等紡織原料價格上漲壓力。圖為浙江省諸暨市富潤紡織有限公司的工人在紡紗車間工作。
“總體看,‘十一五的五年,是我國中小企業快速發展的五年,也是中小企業發展環境不斷優化、企業素質不斷提高、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活力和競爭力明顯增強的五年。”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朱宏任說。
一組數據證明了這一點:截至2010年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戶數達到43.82萬家,比2006年增長46%;資產總計33.02萬億元,比2006年增長86%;從業人數6858萬人,比2006年增長22%。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產出大幅增長,2010年前三季度為35.14萬億元,預計全年達到46萬億元,將比2006年增長2.3倍。
多措并舉 政策打開發展新空間
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國家及時出臺財政扶持、稅收優惠、緩解融資難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為廣大中小企業打開了發展新空間。
“2008年,突如其來的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中小企業帶來極大沖擊”,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副會長周德文感慨地說,“關鍵時刻,國家及時出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一攬子計劃,幫扶中小企業生存發展,廣大中小企業也積極尋找新空間,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成效顯著。”
《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是2005年國務院出臺的指導全國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的綱領性文件。為貫徹落實這套文件,“十一五”期間,國家有關部委共清理了160萬件法規、規章、政策性文件,5000多項(件)限制中小企業和非公經濟發展的地方政策和規范性文件被廢除或修訂。
為幫助中小企業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2009年9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
與此同時,中央進一步加大了對中小企業的財稅扶持力度。據統計,2010年中央財政安排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專項資金達123.5億元,是“十五”末的4.2倍。在稅收政策方面,對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分別減按20%和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對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征收率統一下調到3%。
在中小企業融資難這個“老大難”問題上,中國人民銀行和銀監會先后出臺了相應保障措施。針對小企業貸款的增量和增速,銀監會明確提出了兩個“不低于”的目標:即在堅守風險底線的前提下,確保小企業信貸投放增速不低于全部貸款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
據統計,截至2010年7月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中小企業貸款(不含票據融資)余額為15.87萬億元,比2009年同期增長25.5%。其中小企業貸款余額6.49萬億元,比2009年同期增加2336億元。
歷經風雨
發展基礎更加穩固
從轉型升級、結構調整到科技創新、集聚發展,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公共服務體系也不斷完善,為中小企業長遠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國際金融危機暴露了我國工業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工業經濟中的問題,必須切實從低附加值、外向依賴型加工經濟,轉變到依靠科技創新爭先,依靠國際國內市場‘兩條腿走路’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上來。”工信部中小企業司副司長王建翔說。
“十一五”期間,國家正式啟動實施了中小企業信息化推進工程和中小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推進工程。在支持和引導中小企業加快調整結構、加強技術創新、實現集聚發展和開展節能減排、提高信息化應用水平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小企業新技術、新產品研發能力不斷提高,質量、專利、名牌意識不斷增強,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一些地區利用區域優勢和特色,引導中小企業集聚發展,全國已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2000多個。
統計顯示,“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資金共支持中小企業專業化、與大企業協作配套等技術進步項目2468個,工業中小企業技術改造項目3978個。截至2010年底,中央財政累計支持了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項目14450個。
中小企業金融服務不斷改善。銀行業金融機構從利率風險定價、獨立核算等六項機制入手,建立了小企業金融服務專營機構。截至2010年6月末,共成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248家。此外,全國各地小額貸款公司發展到1612家。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取得了迅速發展。目前,全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已達5547家,中小企業累計擔保額2.5萬億元。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為中小企業提供職業培訓、管理咨詢、信用評價、創業輔導等服務的機構進一步發展。工信部實施中小企業銀河培訓工程,對25萬小企業經營者進行了政策法規以及工商管理知識等方面的培訓,對13余萬戶新創辦的小企業提供了創業輔導服務。在產業集群或中小企業集聚區,支持建設了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238個,認定了100個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帶動了一批地方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的建設,重點支持了290家小企業創業基地建設項目。
砥礪向前
更需勇氣和魄力
當前,制約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問題和困難依然存在。擴大市場準入、推動轉型升級、參與國際競爭,中小企業砥礪向前,挑戰與機遇并存。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應當看到制約我國中小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突出問題和困難依然存在。”朱宏任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影響遠未消除,部分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仍然存在,融資難問題依然突出,社會化服務體系亟待完善,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增強,貿易保護主義明顯抬頭等外部因素與產業結構不合理、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發展方式粗放、管理落后等內部因素相互交織,已成為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突出問題。
2010年5月,為豐富和充實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一攬子計劃,進一步激發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鞏固經濟向好回升勢頭,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在擴大市場準入、推動轉型升級、參與國際競爭、創造良好環境、加強服務指導和規范管理等方面,系統提出了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
“這五年出臺的政策超過了以往30年的政策總和。”溫州中小企業協會副會長、大展國際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徐慧說。作為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中小企業經營者,徐慧見證了我國民營經濟興起和發展——上世紀90年代做加工貿易,21世紀頭5年轉行做外貿,后來掘金新能源。“我們很關注國家政策的動向,只有順應政策趨勢,企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徐慧說。
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首席執行總裁林清德認為:“在‘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世界經濟的再平衡已經成為主基調,這將是新興市場企業的難得機遇。在‘十二五’規劃中,中國也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未來5年,中國將有更多的中小企業成長壯大,走向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