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創新的“小時代”,沒有衛星、互聯網、克隆動物出現時那般波瀾壯闊,但又不乏層出不窮的奇跡。
這一年,iPad電腦銷售成為奇跡,助蘋果公司超越微軟;這一年,中國高鐵創造多項紀錄,實現“夢幻穿越”;這一年,“千人基因組計劃”初戰告捷,基因組研究進入規模化時代……這些創新的樣板,在各自的時勢中另辟蹊徑,繪出色彩絢爛的創新圖景。
兜售夢想 “爛蘋果”迎來春天
誰能想到,蘋果公司iPad平板電腦今年發布之前,“整個世界都屏住呼吸”;誰能想到,這個十幾年前瀕臨破產的“爛蘋果”,今年5月市值超過微軟;誰又能想到,在美國經濟一路下滑的頹勢中,追隨蘋果的美國IT業逆勢飛揚。
蘋果之所以能奇跡般重新崛起,首先是順應了時代需求,進而脫穎而出。
利用更小巧的裝置來代替個人電腦完成上網等任務,在技術上越來越成熟,消費者在這個時代也更加自我,對“小巧”和“個性”有迫切需求。看準了這一需求,蘋果公司在傳統的電腦之外,先后推出iPod音樂播放器、iPhone手機,乃至iPad平板電腦等多款小巧先進的產品。消費者對蘋果產品的普遍印象是,看起來、摸起來、用起來都很舒服,這些雖然并非跨時代意義的重大創新,卻能夠讓用戶在視覺、觸覺以及在使用產品過程中獲得感官上的愉悅,可謂功夫做到了家。然而蘋果的成功秘訣不僅于此。
讓蘋果的用戶群產生一種歸屬感,使購買蘋果產品的消費者覺得自己與眾不同,屬于某類特別的群體,這才是蘋果的獨到之處。消費者往往從心底里將自己與蘋果產品聯系在一起,和蘋果公司描繪的“夢想”聯系在一起。
提到“造夢”人,人們必然想到蘋果公司創立者、現任首席執行官史蒂夫·喬布斯,喬布斯的執著在業界是有名的。在他看來,創新不僅是技術,還是藝術。如果對一個新研制的產品不滿意,他會毫不猶豫地要求研發團隊從頭再來。
對于蘋果的戰略,硅谷資深分析家羅布·恩德勒形象地總結說,蘋果的一大長項在于,一群天才聚在喬布斯周圍,想著如何“兜售夢想”。傳統科技企業通常拘泥于產品的技術細節,蘋果的策略則是告訴消費者自己的產品有多好,將會如何改變人們的行為方式,消費者會因此而激動不已,并覺得擁有它在別人看來將會很酷。
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教授羅伯托·韋爾甘蒂認為,以往的理論主要關注兩類創新,一類由技術推動,一類為市場拉動。而蘋果則代表了第三種類型,其團隊在產品和服務方面的創新不是來自于市場,而是為了創造新的市場,推銷“新的意義”。
集成創新 中國高鐵“后發先至”
順應時勢,目光長遠,則是中國高鐵發展模式的獨到之處。“剛才你們有沒有感覺到耳膜發脹?”12月3日,當中國新一代高速動車組沖上486公里時速后,鐵道部副總工程師張曙光問列車上的記者。在得到否定答復后,張曙光表示,這是因為新一代高速列車的氣密強度大幅提升,“可以自豪地說,僅列車氣密強度這項指標,我國的機車裝備制造業就領先日本和歐洲10年”。
2007年4月18日之前,中國沒有一條可稱為“高速”的鐵路,2010年12月,中國高鐵運營里程已達到7531公里,占世界高鐵總里程30%以上,穩居世界第一。幾年前,中國鐵路還以100公里左右時速“匍匐前進”,今年,中國高鐵最高運營試驗時速達到486.1公里,堪稱“陸地飛行”!
從里程零公里到世界第一,中國高鐵四年實現了“夢幻跨越”。
在現代化進程中,中國屬于后發國家,鐵路科技基礎差,完全依靠引進先進技術,高昂的成本難以承受,但隨著國內區域經濟圈全面浮現,以及世界鐵路復興和全球高鐵浪潮的推動,中國又面臨急起直追的迫切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引進,吸收,消化,最后集成創新”戰略就成為中國高鐵的獨到之路。
在如何調集自我積蓄以及引進外來技術上,中國高鐵做了有效探求,并且在消化外來技術后,又進行了多方面創新,最終登上高鐵技術巔峰。
有關專家介紹說,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中國高鐵的工程建造技術、高速列車技術、列車控制技術、客站建設技術、運營維護技術和系統集成技術等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并申請了近千項專利。可以說,中國高鐵是一個“后發先至”的當代樣板。英國廣播公司(BBC)日前發表題為《中國新工業革命》的文章,更將高速鐵路建設看做是中國正在開展新工業革命的標志。
國際化“混搭” 基因組研究跨入規模化時代
2000年,全球只有一份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用了10年時間繪制;10年后,全球2000多人的基因組圖譜被繪制出來;《自然》雜志今年10月的一份報告說,國際“千人基因組計劃”6月份一次就完成了180人的測序。
用“飛躍”來形容基因組研究的進步,一點也不夸張。
“千人基因組計劃”的驚人效率,正是順應了基因研究全球化的大勢,在這一過程中,又以產推研,國際化“混搭”,從而取得非凡成果。
該計劃由英國桑格研究所、中國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美國國立人類基因組研究所三家機構于2008年聯合發起,旨在通過測量各大洲不同人群2500人的基因數據,繪制迄今最詳盡、最有醫學應用價值的人類基因多態性圖譜,因此匯聚了全球幾十家頂尖研究機構和大學的科研力量,科學家來自近20個國家。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10年前的“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僅有中、美、英等6國參加。
然而,僅此還不足以解釋“神速”的產生。企業的廣泛參與,以及該計劃用任務帶學科、帶產業、帶人才的組合方式,是這一計劃能夠在極短時間內獲得初步成功的重要原因。
20年前,全球最早的基因組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啟動時,成員幾乎清一色是國家級研究單位。如今,羅氏公司,生命技術公司等數家國際知名生物和制藥企業的加入使“千人基因組計劃”如虎添翼,無論是經費還是研發實力,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為該計劃的成功壓上了一顆重重的砝碼。
本次“千人基因組計劃”除了繪出迄今最詳盡的人類基因多態性圖譜,還驗證了一種更加高效率的測序方法,在“精測”一些基因序列的同時,對另一些基因序列只進行“粗測”,既大大縮短了測序時間,又保證了準確性,使基因測序進一步提速,從“工藝品時代”進入“工業品時代”,為普及應用奠定了基礎。
蘋果研發團隊的兜售夢想,高鐵的集成創新,基因組研究的產業化“國際混搭”……每一個創新樣板都勾勒出大勢中的創新蹊徑。“小時代”的創新世界同樣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