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權威解讀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我國要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
嘉賓:
鄭新立(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原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梅永紅(中共山東省濟寧市委副書記)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我國要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
未來五年,我國能否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科技創新應當如何助力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帶動轉型,促進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引擎?推動自主創新,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我國已取得了哪些經驗和成果?應該注意哪些問題?還需要在哪些方面改進?在近日舉行的2010浦江論壇的“‘十二五’中國經濟轉型的戰略議題”的分論壇上,企業創新,結構調整,體制改革等問題再次成為焦點話題。
自主創新,我的利潤我做主
鄭新立:“十二五”期間,自主創新是加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核心環節。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要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這意味著轉變發展方式的戰略思路將貫穿“十二五”全過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產業結構、需求結構、要素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內外結構等各個方面全面做出戰略性調整,加快轉變最核心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
比如說,深圳隔一條馬路的兩家公司,其中一個有自主知識產權,另一個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在有自主知識產權企業,大學生的入職工資可以達到六七千,如果愿意到海外去,一天補助可以達到幾十美元,四五年下來,會有幾十萬的收入。而如果另一家就是搞加工貿易的企業,雇傭了上萬的農民工,那么他們每人每月的工資大概也就只有一千多元。比如這是一家手機裝配生產企業,那么,雖然現在它生產的手機每臺能賣到3000多元,但其中70%的利潤會讓擁有知識產權的上游公司拿走,加工貿易企業能拿到的利潤僅在20%到25%之間。因此,只有提高了自主創新能力,擁有了更多的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我們才能掌握企業利潤最終的分配權,才能決定經濟主體從市場賺的錢是裝在中國人的口袋里,還是裝在外國人的口袋里。
梅永紅:長期以來,對于自主創新的討論和爭論一直沒有停息過。在我看來,中國要自主創新,說到底就是要通過這一戰略路徑,最終掌握自己的發展命運,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和尊嚴。但在自主創新的過程中,肯定會有很多的坎坷。自主創新是寂寞的長跑,我們需要耐得住寂寞。如果我們沒有這種勇氣,沒有面對各種困難和壓力的勇氣,沒有十年磨一劍的功力,就很難走出自主創新的困擾。
沖出“拉美陷阱”
鄭新立: 現在我國的經濟消費率已經下降到了35%,消費水平明顯沒有和我國經濟的增長趨勢保持步調一致。反觀美國,他擁有70%的經濟消費率,這就是說,美國創造一個美元的GDP,其中有70%是用于消費。相比之下,我國經濟消費率卻僅停留在GDP的30%水平上,這反映出我國技術對外依存度過高,所以消費水平不可能快速提高。
目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首要任務應該是調整需求結構,這就需要增加城鄉居民的收入,這才能充分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單純以刺激消費為目的,盲目提高國民收入水平,最后很有可能造成通貨膨脹,也就成為南美經濟發展的路子。南美經濟發展長期依賴資源密集和勞動力密集的產業,致使南美經濟始終陷入“拉美陷阱”——人均GDP在3000美元之間徘徊不前。
目前,東南亞國家沖出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的只有日本和“四小龍”,中國現在人均GDP要達到4000美元了,我們的人均GDP能不能沖出中等收入“陷阱”,達到1萬美元以上,我認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非常關鍵的,具有戰略意義。
能不能在自主創新上取得突破,以自主創新帶動產業升級,關系到“十二五”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關系到今后十年到二十年中國經濟總量能不能趕上美國。
中國永遠做服裝鞋帽,我們能甘心嗎
梅永紅:去年以來,歐美一些國家對中國實施的一系列自主創新政策聯合施壓,而且施壓的強度非常大。他們對中國自主創新政策的關注度甚至超過了人民幣匯率問題。
為什么歐美對中國自主創新的問題如此敏感?我認為這與他們的全球化戰略有著內在的聯系。一位北大教授曾經在他的博客上寫了這樣一個故事:著名經濟學家薩米爾森談到中國和美國的產業分工時說,根據比較優勢原則,中國生產服裝鞋帽,美國生產飛機,這對雙方都是有利的。即便是當中國提高了服裝鞋帽的生產率,對美國也是有利的。但是,當中國一旦提高了航空領域的能力,將對美國的國家利益造成永久的損害。
現在的問題在于,中國甘心永遠做服裝鞋帽嗎?顯然不能!實際上,在目前經濟全球化的格局中,真正的主導者依舊是歐美國家。當他們推行經濟全球化的時候,實際上存在著明顯的主觀傾向,那就是要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一個符合歐美國家利益的國際分工格局。當中國開始試圖通過自主創新改變這種格局的時候,這些國家必然感到憂慮和不安,這也是他們對我國自主創新施壓的根本原因所在。
改造考核指標,引導國有企業增加研發投入
梅永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經濟轉型能否最終實現,不僅在于對技術創新和經濟轉型的認識,更在于我們能不能有一種壯士斷腕的勇氣。我們需要的是能面對各種壓力、各種困擾的決心和勇氣。
我曾經訪問一個汽車企業,這家企業的老總告訴我,不是他不想創新,而是現行的一些制度讓他無法創新。他談了三點理由:第一,作為一家國有企業,面對的核心考核指標是保值增值。作為企業管理者,當然就是選擇招商引資——上半年把單子簽了,下半年利潤就有了;第二,創新是有風險的,他不敢冒這個風險,現行的管理體制不能給企業管理者以創新失敗的空間;第三,創新需要人才,很多民營企業可以為引進的人才提供百萬年薪,給股權,給期權,但作為國有企業,工資總額是國家核訂的,當然也就難以為所需要的人才提供優厚的待遇。
鄭新立:國有企業現在的考核主要是看兩個指標:一個是當年實現利潤,一個是資產保值增值。當年實現利潤的考核,忽視了長遠的利潤的創造能力,助長了企業的短期行為;資產保值增值則只看有形資產,不看無形資產。隨著技術的進步,無形資產在企業當中占的比例會越來越多,現在對國有企業資產的考核,無形資產卻并沒有納入統計范疇,這種管理落后于經濟發展實踐的狀況應該盡快改變。
建議通過創造新的考核指標和激勵機制,引導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當前要調動央企研發投入的積極性,最關鍵的就是要改進對央企的考核標準,就是把目前過分注重當年利潤和有形資產的增值變成引導企業注重創新能力的增加,創新成果的涌現和研發投入的增加。我認為通過改進考核指標是完全可以把國有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與民營企業一道,為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做出更大的貢獻。
政策調整,激勵企業技術創新
梅永紅:2006年全國科技大會以來,中央已經制定了77條具體的自主創新政策細則,其中三分之二都是針對企業技術創新的。這些政策的實施在很多領域已經產生了非常好的效果。以企業研發投入稅收抵扣政策為例,僅2009年一年,企業就為此少交200多億,相當于政府拿出200億間接投入到企業的技術創新。而且這種技術創新活動都是企業基于市場需求而組織的,比政府通過項目方式支持所產生的效果要好得多。
再比如,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方面,過去會更多關注企業所生產的產品,而不是企業的創新能力。新的政策更注重企業的研發投入、知識產權等創新能力指標。事實證明,這個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企業技術創新的潛能。
在制度層面上,我國現在也在做相應的調整。比如在激勵企業技術創新上,從過去更多地關注技術,到今天更多地關注產業;從過去更多地關注院所和大學,到今天更多地關注企業。目前制度調整的步驟正在逐步推進,只要堅持沿著這個方向走下去,企業創新能力和水平一定會得到提高。
鄭新立:企業的技術創新,需要注意充分利用國際市場的科技資源。因為現在很多的科技資源在國際市場是可以買得到的。比如說,吉利汽車買了沃爾沃,所以現在吉利的中高端汽車開發、生產水平已經超過了國內很多企業。現在我國的一些企業在開展國際并購時,通常是利用海外的銀行融資,而得不到國家外匯的支持,我國擁有大量外匯儲備,我認為需要合理利用這些外匯資源,為我國企業使用國際科技資源提供保障,最終為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服務。
經濟轉型,制度變革尤為重要
鄭新立:國際專利申請的數量,應該是評價一個國家自主創新能力比較直觀的指標。現在國內專利申請量,實用新型專利居多,相對來說沒有國際專利質量高。中國2009年共申請了8000多項國際專利,在全世界排第五位,落后于美國、德國、日本、韓國四個國家。但根據近幾年我國國際專利增長趨勢判斷,可以預見,中國的國際專利的申請量可以超過韓國,而且也有可能超過美國。
2009年美國申請的專利達到5萬項,是中國國際專利申請量的6倍。也就是說,在創新能力上,中美的差距是一個“一比六”的關系。而從經濟總量上看,中國和美國是一個“一比三”的關系。可以看到,我國的創新能力和美國的差距,比我國經濟總量和美國的差距還要大一倍。由此可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應該是我國解決發展問題的首要任務和出路。
特別要說明的是,在2009年我國申請的8千多項國際專利里面,有一家公司申請的數量占到了22%。這家公司就是深圳的華為。華為2008年申請的國際專利達到1600多項,在全世界排第一,2009年排到全球第二,是1800多項。我國有大量的央企和地方國有企業,還有這么多的民營企業,如果國內能再產生30個華為一樣公司,我國在國際專利申請的數量上就能超過美國。但這就需要解決科技創新的機制和體制問題了。
梅永紅:我國當前面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緊迫任務。我認為這既是發展的問題,同時也是改革的問題。如果沒有體制上重大突破,經濟轉型就不可能真正完成。從根本上說,破解經濟轉型的命題,也許需要在制度創新層面找到答案。
■ 專家觀點
“自主創新是加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核心環節。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要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這意味著轉變發展方式的戰略思路將貫穿‘十二五’全過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產業結構、需求結構、要素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內外結構等各個方面全面做出戰略性調整,加快轉變最核心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
“長期以來,對于自主創新的討論和爭論一直沒有停息過。在我看來,中國要自主創新,說到底就是要通過這一戰略路徑,最終掌握自己的發展命運,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和尊嚴。但在自主創新的過程中,肯定會有很多的坎坷。自主創新是寂寞的長跑,我們需要耐得住寂寞。如果我們沒有這種勇氣,沒有面對各種困難和壓力的勇氣,沒有十年磨一劍的功力,就很難走出自主創新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