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2月15日電(記者 吳晶晶)煤炭是我國的主要能源,但其傳統利用技術效率低、污染重。多年來,中國科學院緊密圍繞國家清潔煤技術戰略需求,長期堅持不懈,立足自主創新,加強應用示范,在煤基清潔燃料及化工品生產領域形成了一系列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已成為國際上煤化工循環經濟技術領域具有重要影響的研發力量。
面向國家需求,戰略部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體系
我國石油、天然氣資源短缺,煤炭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仍將是我國最主要的一次能源。然而煤炭轉化利用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與挑戰,如綜合利用效率低下、環境污染嚴重、水資源短缺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等。
“因此,發展煤炭高效清潔綜合利用技術實現節能減排是我國能源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所長王建國介紹說,為了提升我國能源工業技術水平,我國將清潔煤技術列為優先發展的先進適用技術,其中包括煤炭加工、煤炭高效潔凈燃燒、煤炭轉化、污染排放控制與廢棄物處理等。
圍繞國家清潔煤技術戰略需求,中科院在長期積累的基礎上進行了系列前瞻布局,圍繞關鍵核心技術集中開展攻關,在煤間接法合成油、煤制乙二醇、甲醇制烯烴、煤的循環流化床燃燒、IGCC及多聯產等多項核心單元技術上實現了突破,形成了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化技術,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并在工程示范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此外,中科院還在煤氣化、燃燒、熱解、合成醇醚燃料與化學品、煤污染物脫除以及二氧化碳捕獲與封存利用等領域進行了布局。據介紹,這些領域的核心單元技術有望在今后5年到10年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化技術和解決方案。
目前,中科院在全國建立了由三個中試基地、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系列研究中心共同組成的清潔煤技術研發平臺。并通過“百人計劃”等人才引進,形成了煤炭熱解、燃燒、合成、污染物脫除等領域的專業人才隊伍。
立足科學前沿,堅持不懈造就清潔煤技術領先地位
乙二醇是一種戰略性的化工基本原料,目前主要采用石油路線制備。在我國,乙二醇需求量大、產能低,進口依存度極高。
1982年,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開始著手研究以煤替代石油乙烯來合成乙二醇的新工藝。經過近30年的努力,該所成功開發了擁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煤制乙二醇成套技術,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20萬噸級工業示范項目。
“此項技術標志著我國在世界上率先實現了煤制乙二醇成套技術的工業化應用,利用我國相對富產的煤炭資源替代目前的石油路線生產乙二醇,經濟效益高,切合我國資源實際。”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研究員姚元根說。
煤制乙二醇是中科院發展清潔煤技術的一個典型案例。從基礎研究到中試,再到工業示范和產業化,中科院一項項清潔煤技術的發展,大多經歷了多年堅持不懈的原始創新與技術研發。
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展煤制油工業技術的研究。該所獨創高溫漿態床合成油技術與費托合成催化劑生產技術,應用于全國三個16萬噸示范工程項目,各項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催化劑產能是國外同類技術的4到5倍,催化劑在油品中的成本只有國外技術的五分之一,標志著我國已完全掌握了先進高效的煤制油工業技術。
作為煤制低碳烯烴的核心技術,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經過20多年努力研發了甲醇制烯烴技術(DMTO),與企業合作完成了世界首次萬噸級工業性試驗,以此為基礎建成了世界首套年產60萬噸烯烴工業裝置并實現了滿負荷平穩運行,貫通了一條從煤炭資源制取基本化工原料的非石油路線。目前,利用DMTO技術的多套工業化裝置正在建設中,催生了煤制烯烴新興產業的形成。
堅持院地合作,強強聯手鑄造產學研技術推廣體系
長期以來,中科院以系統性的基礎研究為源頭,不斷加強中試平臺建設,加強與高校、企業、地方政府的合作,探索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推廣應用模式,扎實推進潔凈煤技術的發展。
循環流化床燃燒技術是中科院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部署的煤清潔燃燒新技術。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在二十多年的實踐中踏踏實實走出了一條基礎性研究-中試研究-技術示范-產業化推廣的技術轉化道路。
該所于1985年建起了國內首個循環流化床鍋爐工業化裝置,率先將循環流化床技術研發工作從實驗室推向了工業應用。此后的二十多年,他們與企業緊密合作,進行關鍵核心技術和產品級的研究開發。通過科研開發與產業應用的無縫對接,為多家鍋爐企業成功打造了支柱產品,帶動了企業的技術升級和產品更新換代。截至2009年底,合作產品累計銷售超過2500臺,產值超過230億元。這些產品的運行減少了大量燃煤污染排放,為環境保護作出了貢獻。
據介紹,目前中國科學院正在繼續完善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產業鏈。“我們力爭在未來的十年內形成煤炭資源化清潔高效綜合利用的完備技術體系,為我國能源產業的發展和安全發揮引領、示范和帶動的作用。”中科院高技術研究與發展局副局長劉桂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