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關于能源的優先主題赫然寫著十六個字―――大規模低品位油氣資源高效開發技術,但并不意味著這一領域的探索和實踐還沒起步。四川油氣田公司用5年多的時間,使低效難采的白馬廟氣田蓬萊鎮組氣藏采出天然氣2億多立方米。5月下旬,一個井組兩口新井正緊張施工,以期進一步提高生產能力。細嚼慢咽白馬廟氣田開發的經驗,能感受到哲理的指導意義。
低效難采,總以時間、地點、條件為存在前提
40多年前,四川盆地西部邛崍市、蒲江縣一帶就開始了天然氣勘探。1995年,白馬廟氣田蓬萊鎮組、沙溪廟組等氣藏相繼被發現。2000年10月,蓬萊鎮組探明儲量通過經國家資源儲量委員會審定,并被定為白馬廟氣田主力氣藏。
綜合研究表明,蓬萊鎮組氣藏低孔、低滲、低壓,非均質性強,水敏性強,裂縫發育程度較低,這意味氣藏儲量雖大,但品位低,單井產量小,穩產時間短,產能遞減速度快,主力不能為四川油氣田立馬出力。
2000年9月以前,鉆遇蓬萊鎮組氣藏的60口井只有50%的成功率。氣田試采初期,單井日產量最大的僅4萬立方米,生產一年后降至1.4萬立方米,部分氣井生產一年后只產微氣。
低效難采都是相對當時的油氣勘探開發技術、國家油氣價格、投資回報率而言的,是隨時間、地點、條件的轉移而變化的。四川油氣田認為探索出效益開發白馬廟氣田的方法,必將進一步拓展川渝地區天然氣勘探開發領域,促進增儲上產。
技術措施,總在繼承與揚棄中推陳出新
實踐證明,應用地質研究成果和三維地震資料開展儲層精細描述,進而優選井位,能有效提高開發井成功率。西南油氣田勘定白馬廟氣田蓬萊鎮氣藏的井位時,在應用這一方法的基礎上,創造了多井約束、多井標定、逐井外推方法,使2002年至2004年部署的3批開發井的成功率高達100%。
加砂壓裂是提高單井產量的重要措施。四川油氣田應用其基本原理于白馬廟氣田,但不受沒有加砂壓裂水平井、大斜度井先例的束縛,改變適當增大砂量效果更好的思維定勢,優選酸液性能和施工參數、減小砂量的加砂壓裂作業獲得白淺38、109H井等一批中、高產井,目前加砂壓裂井的產氣量約占氣藏總產量的70%。
白馬廟氣田蓬萊鎮氣藏儲層黏土含量較高,經水浸泡后膨脹,從而影響單井日產量。四川油氣田先后在白馬廟氣田開展了10多井(次)的新工藝新技術試驗,總結出降低浸入地層水量和浸泡地層時間、抑制黏土膨脹的方法,對提高單井日產量產生了重要作用,并填補了國內氣體鉆水平井等多項空白。
增產增效,總與因地制宜結伴而行
全過程欠平衡鉆井配套技術有利于避免井下復雜情況、提高鉆井速度、新儲層發現,已在集團公司普遍推廣。通過比較,四川油氣田決定白馬廟氣田不使用這一新技術。川西北氣礦勘探科負責人解釋說,“增產的效益低于成本增加量”,“不劃算”。
白馬廟氣田地處川西平原,人口稠密,土地價格高,土建施工費用高。四川油氣田采用定向鉆井技術避開復雜地面條件,采用叢式井組技術減少土地征用量,對降低鉆前工程投資產生了重要作用。據統計,白淺101等7口直井的平均鉆前工程成本每米超過1200元,白淺106井組7口井的平均鉆前工程成本每米沒超過600元,白淺120井組六口井的平均鉆前工程成本每米沒超過400元。
在降低鉆井工程投資方面,四川油氣田從工程設計入手,各個環節的施工方案以實用、有效為原則。通過優化井眼軌跡、優化套管結構、優化測井內容等措施提高可鉆度、減少作業程序和工作量,使大斜度井和水平井的鉆井周期降低50%以上,大幅度降低了鉆井工程投資。
鉆前工程投資、鉆井工程投資顯著降低,開發井成功率增大,新氣井的產量基本實現預期目標,增產增效也就順理成章了。
四川油氣田積累了豐富的提高氣田開發效益的實踐經驗,已有20多個氣田相繼榮獲集團公司高效開發氣田稱號,白馬廟氣田蓬萊鎮氣藏效益開發的新經驗,無疑又是一個新亮點。
信息來源:石油科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