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融合的理念架設一證多用的“立交橋”,讓學生從被動應考走向主動學習
隨著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各種各樣的“考證”也隨之而來。應當肯定的是,考證、鑒定、競賽、比武等措施對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和實踐能力是積極有效的,但越來越多的“考”和出自多門的“證”給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帶來的干擾也是不可忽視的:許多考試內容重復,要求雷同,學生疲于應付,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學習的主人翁地位在不知不覺中被漸漸淡化了。某報曾經報道過一個職校畢業生手拿十幾張證書而最終通不過企業面試關的個案,給我們帶來的是更多的思考。這雖然是典型的個案,但“證出多門,證書濫發”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卻應當引起人們的關注。
對于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相互融通的問題,教育部等七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已明確指出:“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以及少數教學質量高、社會聲譽好的省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學校的主體專業,經相關部門認定,其畢業生參加理論和技能操作考核合格,并取得職業學校學歷證書者,可視同職業技能鑒定合格,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由此可見,職業院校的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的融通在政策層面上是沒有問題的,但在實際操作中卻是困難重重。也就是說,黨和國家為職校生所搭建的雙證融通的“立交橋”在實際中卻無法通行。究其原因,不得不牽扯到部門利益問題。有關部門把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當成了獲取小團體利益的“自留地”,把發證當成“搖錢樹”。如果各職能部門都能站在“以人為本”的角度,把學生的就業與發展放在第一位,拋開局部利益,相互理解、支持與配合,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的融通是指日可待的。
建議通過各種證書的替代或融通,架設一座各種證書相互認可的“立交橋”,從而使學生從被動“應試”中解放出來,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
用融合的思路打造專業建設的“兼容車”,使職業教育真正抹去“工匠傳承”的舊痕跡,成為培養高素質復合型技能人才的新“黃埔”
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提速,給承擔著培養數以億計高素質技能人才的職業院校提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命題,那就是專業建設的拓展與前瞻性問題。專業內容的拓展所帶來的是專業適應外延的擴大,而科學的前瞻預測則能使學校保持與市場同步,這兩者的有機結合就是融合。我們應當用融合的思路打造專業建設的“兼容車”,給企業送去更多“一專多能”的人才。只有這樣,職業教育才能真正抹去“工匠傳承”的舊痕跡,成為培養高素質復合型技能人才的“黃埔軍校”。
多元的社會需要“混搭”的人才,培養復合型的技能人才需要專業的融合。作為以市場為目標,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緊盯市場需求,做好專業融合的文章已迫在眉睫。
毋庸諱言,過去的職業教育由于過分強調一技之長而步入“工匠打造”的誤區,畢業生知識面狹窄、適應能力差、競爭力缺乏。面對產業結構迅速變化的時代,我們應當在培養高素質復合型技能人才上下功夫,從學生的就業與發展需要出發,努力探索專業融合的新路子,通過優化與融合,使學生不僅能在專業技能上拿得出、叫得響,在職業群中游刃有余,而且即使是轉崗再就業也底氣十足。
作為職業院校,不僅要讓學生順暢地步入自己的職業人生,而且要讓他們獲得滿意的工作崗位。要做到這一點,專業技能的提升和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都是不可或缺的。學校要竭盡全力為學生就業開辟專業技能與職業核心能力并駕齊驅的“高速路”,讓學生畢業時不僅走得順利暢達,而且走得舒心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