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北京追求科學發展的一次戰略謀劃。
這是首都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一次前瞻布局。
2010年,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18年發展史上必定是不尋常的一年。
年初,在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和實施“城南行動”計劃的大背景下,北京市委、市政府作出推動大興區和開發區行政資源整合,建設南部高技術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區的重大戰略決策:集成兩區優勢資源,做大做強北京第二產業,使首都經濟發展水平走在全國前列。
年末,首都“十二五”規劃新鮮出爐,做強做大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打造以兩區整合后的空間資源為依托的南部高技術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區,成為首都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路線圖。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強調:牢牢把握機遇,奮力推動跨越式發展,高水平建設南部增長極。
于是,人們把目光再次聚焦到北京亦莊這片創造了首都五分之一工業總產值的神奇熱土。
于是,資源聚合,打造南部增長極,成為拉開北京“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建設大幕的強勁序曲。
超常規高水平跨越式打造京南增長極
機遇與挑戰并存。
承擔著做大做強北京第二產業、振興首都經濟的重大責任,兩區整合如何開好局、起好步?
肩負著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特殊使命,新區建設如何實現可持續的科學發展?
面對這道考題,兩區領導班子思路清晰:
站在北京看新區,“十二五”末期要實現8000億元工業總產值的目標,需要超常規的發展,沒有超常規的發展力度和發展速度,打造南部增長極、領跑首都經濟就只能是一紙空談;
跳出北京看發展,近有天津濱海新區,遠有上海浦東新區,你追我趕、百舸爭流,區域競爭日趨激烈。不發展不行、發展慢了不行、按常規發展也不行。能否搶占先機、實現超常規發展,至關重要。
抓住了機遇,就能迅速騰飛、趕超先進;抓不住機遇,就會不進則退、拉大差距。
2010年3月24日,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市長郭金龍率領一班人到大興區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進行專題調研,在肯定了兩區行政資源整合取得的初步成效后,劉淇再一次強調: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實現超常規、高水平、跨越式發展。
按照這一要求,短短十個月來,“超常規、高水平、跨越式”成為新區建設的主旋律。超常規的舉措、超常規的努力、超常規的付出,也換來了超常規的發展速度、超常規的發展成果:
2010年,大興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完成稅收290.2億元,同比增長23.8%;預計實現工業總產值2670億元,同比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50億元,同比增長27.1%。
1+1=1,發展形成強大合力
葉斌,大興區采育鎮副鎮長,現在每周有兩三天要到開發區上班。行政資源整合后,兩區成立了聯合招商工作組,他是汽車板塊招商負責人。
“兩區融合前,我們是借勢發展,是小打小鬧,總在探討如何借助亦莊的優勢,現在不同了,兩區整合之后,采育汽車基地納入到開發區汽車產業的整體布局之中,從項目招商到產業規劃和布局都實現一體化,無障礙了。”他興奮地告訴記者,開發區汽車產業的龍頭老大奔馳公司擴產后,其配套的零部件企業已進駐采育。
過去采育開發區是市級開發區,實力不夠,跟人談項目沒有底氣,沒有主動權和選擇權。現在,葉斌的感覺大不一樣了:“我們對外就是北京亦莊,這個品牌不是誰都能叫的,項目的入區門檻也與開發區看齊,用亦莊完整的政策體系、配套體系來跟企業進行對接。”
“沒有兩區融合,這些高端項目到不了采育。融合,還解決了我們自己解決不了的資金問題,解決了我們管理水平提升的問題。”葉斌如數家珍,“過去配套能力不夠,現在開發區總公司投資,采育核心區的四條道路同時啟動改造升級,你們過幾個月再來,采育就完全不一樣了。”
堅持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高技術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發展,有利于做大做強開發區,有利于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有利于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保障國家級開發區的規格和架構不變,機構設置不變,人員待遇不變,任務責任不變,對企業、社會承諾的政策和服務不變。推進規劃編制、對外招商、勞動就業、數據統計、社會管理、城市管理、公共服務、信息資源“八個對接”。兩區實現了思想、感情、發展“三個融合”。
“大興區就是開發區,開發區就是大興區。”大興區委辦公室主任王宗剛告訴記者,短短10個月,通過兩區主要領導交叉任職,構建了協調統一、靈活高效的指揮決策機制。一條心、一盤棋、一股勁,新區發展真正形成了強大合力,實現了1+1=1。
1+1>2,放大“北京·亦莊”品牌效應
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國家級開發區形成了“北京亦莊”的品牌效應。目前已有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700余家企業入駐,入區企業投資總額超過240億美元,諾基亞、奔馳、拜耳、通用電氣等近70家世界500強企業紛紛在此投資建廠。而大興區空間開闊,占北京市平原面積的六分之一,土地資源豐富。
兩區行政資源整合,形成一種優勢互補、強強聯合的態勢。大興區充分發揮土地資源、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優勢,開發區充分發揮品牌、政策、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等優勢,攜手搶灘國際高端產業市場。
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管委會副主任趙曉晨感受最為深刻。“現在小項目基本沒有了,全是大項目。這得益于‘北京亦莊’的品牌效應。”他告訴記者,兩區整合之后,園區進入真正跨越發展的黃金時期。2010年5月份以來,北京同仁堂、華潤、步長甚至拜耳、輝瑞等一些大企業、大項目紛紛入駐,投資額小到10億元,大到100億元,到2015年至少帶動投資360億元。“感覺就像坐過山車,我們過去是追項目,現在是選項目。”
高舉“做強做大開發區”的旗幟,大興區全力當好“工兵營”“后勤部”“護衛艦”,開發區則成為輻射帶動大興區發展的“發動機”“助推器”,1+1>2的效應日益顯現。
僅僅50天,過去18年建成區只有不到50平方公里的開發區,就大舉擴張12平方公里,搬遷18個村莊,12000余人,這項兩區融合后的“一號工程”,涉及范圍之廣、規模之大、人數之多、速度之快,在兩區歷史上皆屬首次。
僅僅300天,南海子公園占地3000多畝的一期工程就大功告成并正式開放,作為新區頭號重大生態建設項目,位于大興新城和亦莊新城之間的這座濕地公園,不僅成為人們休閑健身的天然氧吧,也成了兩區對外招商的綠色名片。
2010年1至11月,開發區新入區企業785家,同比增長221家;新批企業投資總額56.3億美元,同比增長1.1倍;內外資共增加投資42.3億美元,同比增長4.4倍;外商實際投資2.1億美元,同比增長4.4倍。京芯半導體、UT斯達康、冠捷、英飛凌等一批重大項目紛紛落戶。
“戰略產業新區、區域發展支點、創新驅動前沿、低碳綠色家園”,著眼于環渤海經濟圈,著眼于京津冀城市群發展,北京南部高技術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區的未來令人期待。
評論:從投資拉動到創新驅動的可喜轉變
迎著2011年的曙光,中國經濟發展的航船駛入一個新五年規劃期。
在這未來五年里,以科學發展觀為主題,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將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基調和主旋律。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路該怎么走?北京亦莊用自己堅持不懈的探索實踐讓我們看到,當轉變發展方式成為一種行動的自覺,將會給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怎樣的生機與靚麗。
發展是硬道理,關鍵是結合自身實際,選擇合適的發展方式。作為國家級開發區,建區18年來,北京亦莊始終堅持發展“高端、高效、高輻射、低能耗、低排放”的優質產業,不斷調整產業結構,用較少的資源消耗換來較大的經濟效益,實現了從投資拉動到創新驅動的可喜轉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亦莊思維、模式和路徑。
不爭一時一地的得失,摒棄短期行為的政績觀,開發區的決策者們始終把可持續發展放在首位,從產業規劃到營造環境再到整合資源,進行了一系列的戰略謀劃、頂層設計和前瞻布局,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努力搶占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把科學發展的理念真正變成科學發展的生動實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全區工業總產值比重連續9年超過80%,在全國國家級開發區中名列第一;科技成果的轉化率高達80%,遠高于全國只有5%的轉化率水平;萬元GDP能耗僅為0.161噸標煤,遠低于全國國家級開發區和北京市的平均水平。
緊緊抓住人才這一科學發展的第一資源,堅持匯智聚才模式創新,努力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創新文化和激勵機制,亦莊已經成為北京南部具有集聚和輻射效應的“人才高地”,以兩院院士和海外高層次人才為代表的創新隊伍已初步形成,為開發區實現創新驅動,內生增長提供著不竭的動力。
今天的亦莊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北京市委市政府作出大興區和開發區行政資源整合,建設南部高技術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區的重大戰略決策,超常規高水平跨越式打造南部增長極,創新驅動、科學發展正在亦莊鋪開錦繡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