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年底,深冬的亦莊,空氣清冽,長空如洗,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亦莊)誕生了三大行業知識產權創新聯盟——云計算創新聯盟、診斷試劑創新聯盟、高技術服務業(鋼鐵行業)創新聯盟,聯盟內企業今后將建立產學研信息、知識產權等資源共享機制,以加快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進程。
開發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對具有優勢的知識產權創新聯盟加強引導與支持,根據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重點推動產業技術創新領先、對產業發展起龍頭帶動作用的聯盟向更深層次發展。 縱觀北京亦莊發展的歷史,這雖然只是一個創新的“小動作”,然而卻可以折射出亦莊人戰略謀劃的“大思維”:以發展和長遠的眼光,整合創新資源,營造創新環境,形成創新合力,實現創新驅動。 高端思維:選企業多選“排頭兵”
3個月前,亦莊裝備制造業再添“新軍”:我國自動化技術領域“排頭兵”和利時集團的控制與自動化系統產業基地在此落成,至此,和利時集團的核心業務全部遷入亦莊。
“在開發區,我們可以與世界500強為鄰,更重要的是,這里有鼓勵創新的土壤。”和利時集團副總裁邵柏慶一語道破天機。
我國自動化控制系統領域自主創新成果和市場占有率第一,敢和西門子、霍尼韋爾等百年名企一爭高低,全球過程自動化50強……和利時的“重量”和“體量”,與亦莊選擇入區企業的標準“不謀而合”:堅持發展科技含量高、創新能力強、輻射帶動大的高端產業和總部經濟,加快打造北方經濟總部中心,引領打造“北京創造”品牌。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張伯旭告訴記者,開發區選擇入區企業的前提就是要看它在同行業是不是領先,對開發區堅持創新驅動的理念認不認同。所有入區企業必須要過兩道檻:一是科技含量,二是低碳環保。
亦莊人有亦莊人的思維:決不能放低質量要速度,決不以犧牲環境要效益。
堅持走高端路線,不斷調整產業結構,用較少的資源消耗換來較大的經濟效益。“十一五”期間,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稅收收入、出口總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分別為21%、36.5%、18%和14.4%,累計完成額分別為“十五”時期的3.4倍、5倍、1.7倍和4.8倍,而產業建設用地僅增長了0.5倍。每公頃已出讓土地平均投資密度達到1181萬美元、創造稅收1063萬元人民幣,分別是“十五”期末的1.3倍和2.8倍。
以“科技強區”戰略為支撐,發展清潔能源,強化環境管理,亦莊在單位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再生水利用、總量控制和污染減排、資源回收利用等方面已經走在全國開發區前列。不久前,亦莊通過了由環保部、商務部、科技部聯合組織的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技術考核和現場驗收,即將成為北京市首家綜合類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
逆向思維:危機“遭遇戰”變為升級“主動仗”
“你們一定要好好寫寫開發區管委會,如果沒有他們,企業就渡不過難關。”百泰生物藥業董事長白先宏動情地對記者說。
“在開發區的直接幫助下,我們才克服了各種困難 ,不僅成功地戰勝危機,更是通過新產品、新市場的開發,極大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實力。”北京京東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如是感慨。
2009年年初,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強力影響下,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開發區率先感受到了寒意:眾多企業的訂單大幅下滑,有的企業甚至連續數月接不到新訂單。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宏觀經濟環境,亦莊緊緊圍繞“助企業、保增長、調結構、促和諧”來謀劃發展,將幫扶企業渡過難關作為重中之重,一次次大調研、大走訪,摸情況、理思路、解困難。從臨危不亂到迎難而上再到穩扎穩打,亦莊將一場危機遭遇戰轉變為提升發展質量的主動仗:建立綠色審批通道,加快重點項目的審批進度;集中出臺幫助企業開拓市場、擴大產能、穩定用工、降低成本、科技創新、人才引進的2項措施和5項政策,加大產業扶持辦法落實力度,僅在2009年就給予近百家次企業5億多元直接資金支持、20多億元間接資金支持;加快搭建投融資平臺,為企業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持……
上下齊動、“新政”迭出,一系列政策幫扶措施不僅有力增強了企業的信心,而且激勵了企業加快發展的決心。年產值超10億元的重點企業紛紛向開發區轉移產能。其中GE從日本、施耐德從法國把產能轉移至開發區;全球最大的印制電路板生產商日本揖斐電公司則不惜將其本土的產能移至亦莊。
從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到經濟的企穩向好、主要指標昂揚向上,政企同心共克時艱,不僅擴大了產能優勢,而且借勢積蓄了競爭后勁。
記者拿到的一份最新數據顯示,2010年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持續回升,據初步統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222億元,同比增長13%;完成稅收收入223.1億元,同比增長28.3%;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40億元,同比增長52.7%。康寧二期、冠捷、東貝、英特爾研發中心、同仁堂健康藥業、寬帶資本、京東商城等一大批高端項目紛紛落戶,全年吸引投資總額(含增資)59.4億美元,同比增長1.1倍,創歷史最好成績。
積極思維:企業創新缺什么,亦莊就建什么 新藥研發是一項耗資大、周期長、風險高的事業,單一的企業買儀器,好比買一只雞只生一個蛋,而公共平臺的建設,卻可以讓企業付出最小的創業成本。
為此,亦莊啟動了生物醫藥產業園建設,占地8.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6萬平方米,可吸納約100家醫藥創新及服務外包企業入駐。園內設有公共技術支撐平臺,包括儀器設備測試中心、器材高壓消毒中心、實驗器材供應中心等,可為企業提供生物醫藥公共實驗平臺、研發辦公空間以及符合GLP標準的實驗室和GMP標準的生產車間等。
“企業創新缺什么,亦莊就建什么,現在藥品檢測、安全評價等等在開發區內都能解決。”舒泰神(北京)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海山對此很感動。
“政府必須為企業提供增值服務,就像一臺‘超級服務器’那樣,‘處理’和‘整合’一切創新資源,營造創新創業環境。”基于這樣的思路和理念,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打出了一系列組合拳:為培育創新型小企業,開發區建設了匯龍森科技園、北工大軟件園、生物醫藥產業園等一批專業孵化器,并已聚集了400多家擁有核心技術和高成長性的初創企業。
為推動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成立了軟件聯盟、抗體聯盟、生物技術研發服務聯盟等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產學研技術聯盟”,引導企業占領技術價值鏈高端,贏得產業發展的主動權。
建立了企業創新信息服務數據平臺、專利服務平臺和8個獲得國際、國內權威機構認證的檢測服務機構。
為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建立了以股權投資、風險投資、融資擔保和上市培育4類業務為核心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探索出“政府主導,企業操作”的投資管理模式。
“亦莊是北京高科技產業化最好的地方,開發區很重視高科技企業,對高科技行業也很了解,知道企業需要什么,產業化規律是什么,管理更有目的性,產業化配套更成熟,還有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對企業發展起到全方位的促進作用。”原美國著名藥企輝瑞公司的高級主任研究員馬寧寧在回國兩年后,對亦莊做出這樣的評價。
著眼當前,謀劃長遠,亦莊人秉承一貫的創新型思維,開始新的謀篇布局:通過實施“大旗艦”打造工程、“小巨人”孵育工程、科技平臺升級工程、高端創新人才匯聚工程、知識產權推進工程、科技金融創新工程、科技中介服務提升工程和創新文化建設工程等“八大工程”,全面構建科技創新生態系統,依靠創新驅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端產業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