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能存儲、交流與計算的信息量有多少?增長的速度如何?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科學》雜志等網站近日報道,美國科學家最近公布了一項對世界總體信息能力的研究,該研究首次按時間序列定量研究了人類掌握信息的能力,調查了1986年到2007年間60種模擬和數字技術,基本反映了從模擬時代到數字時代的過度。
上述研究表明,利用數字存儲和模擬設備,目前人類能存儲至少295安比特(exabytes,1安比特=1018比特)的信息量,這是全世界沙粒數量的315倍,但還不到存儲于所有人類DNA分子中信息量的百分之一。如果把這295安比特信息存儲在只讀光盤(CD-ROMs)上,這些光盤將從地球堆到月球。
2002年,世界數字存儲量首次超過了模擬存儲量,被認為是數字時代的開始。2000年時75%的信息仍以模擬形式(主要是盒式錄像帶)存儲,到2007年,以數字形式存儲的信息達到約94%。
2007年,人類通過廣播技術如電視和全球定位系統(GPS)成功發送了1.9匝比特(zettabytes,1匝比特=1021比特)的信息,這相當于世界上每人每天閱讀174份報紙;而通過電信共享信息量達到65安比特,相當于世界上每人每天交流了6張報紙的內容。
2007年,世界上所有的通用計算機速度為每秒執行6.4X1018次指令,而人類大腦神經脈沖的速度也是這個數量級。如果靠人工來處理這些指令,所花時間是從大爆炸到現在的2200倍。
1986年到2007年期間,全世界計算能力每年增長58%,增長最快的信息處理能力是互聯網和電話網絡等雙向通訊領域,每年增長了28%,存儲量每年增長23%;而電視和無線電廣播等單向信息發布渠道則要少得多,每年增長6%。世界上通過特殊應用設備(如電子微控制器或圖像處理器)處理信息的技術能力,大約每14個月就翻一番,而通用計算機(如個人電腦和移動電話)每18個月翻一番。全球人均通信能力每2年10個月就翻一倍,而人均存儲量大約每3年4個月增加兩倍。
主要研究人員、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安內伯格學院通訊與新聞系馬丁·希爾伯特指出,這些增長數字讓人震撼,比GDP、人口增長或教育水平等社會科學家常用的增長率要快得多。然而跟自然界的信息處理數量級相比,這只是微乎其微。“與自然界相比,我們只不過是個初級學徒,自然的尺度如此巨大。世界的技術信息處理能力正在以指數級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