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防科技工業技術力量最弱、產業基礎最薄、虧損最為嚴重的軍工集團,到國防科技工業市場化程度最高、經濟實力最強、民品規模最大的軍工集團,12年時間,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以下簡稱兵裝集團)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十一五”期間,兵裝集團營業收入年均增長27.49%,利潤年均增長49.31%,資產總額年均增長21.0%,上繳稅金年均增長39.37%,分別是“十五”末的3.37倍、7.42倍、2.59倍和5.26倍,并成為國家第二批“創新型企業”。
“多年來,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履行使命中彰顯實力,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超越領先,在自主創新中轉型升級,在應對危機中加快崛起。”兵裝集團總經理、黨組書記徐斌說。
結構調整 “好”中快進
“十一五”期間,兵裝集團新一屆黨組制定“六年兩步走翻兩番”的發展戰略,兵裝集團實施了“軍品立位、民品大發展、改革脫困”三大戰役,實施“科技興司、人才強企、機制創新、擴大開放”四大戰略,樹立“敢為人先”、“強企富民”、“居安思危”等觀念,一系列調整重組有序展開。
通過加快戰略性重組,成功進入輸變電領域。兵裝集團成為行業技術水平最高、電壓等級覆蓋面最廣、產品品種最多的變壓器供應商,裝備制造業行業影響和配套能力顯著提升。從零起步的新能源產業發展迅猛,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61億元,同比增長154%。
加速內部資源整合,促進資源向主導產業聚集,構建了競爭優勢,特種產品、車輛、新能源、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形成了全產業鏈發展的格局,引領行業發展的能力日益增強。
重組中航汽車,形成著眼世界、面向全國,東西呼應、南北貫通的戰略布局。大力發展自主品牌,進入高端市場。汽車產業跨入行業第一陣營,2010年銷售整車237萬輛,同比增長30.94%,比“十五”末增長276.2%。摩托車強化資源整合,完善戰略布局,形成了重慶、洛陽、濟南、廣州四大基地600萬輛產能規模,產銷量居國內第一、世界前列,2010年,兵裝集團實現整車銷售522萬輛,比“十五”末增長42.2%。
近年來,兵裝集團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緊緊圍繞國家發展戰略,著力將新能源產業、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業打造成為集團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著眼高端,進行全技術路徑規劃,不斷突破關鍵技術。多晶硅太陽能、薄膜太陽能電池等多項技術跨進世界一流。新能源汽車技術水平和產業化能力創造了多個行業第一。
目前,兵裝集團已經成為光伏產業鏈最完整的企業,其風電產業形成從風電整機、葉片、塔筒到風電場開發的產業鏈條;加入了中央企業電動車產業聯盟,并與標致雪鐵龍、福特等企業展開新能源汽車開發合作。
在結構調整的同時,兵裝集團體制機制改革步伐不斷加快。截至目前,兵裝集團的成員企業全面完成公司制改造,經營機制得到有效轉換。以股份制改造為基礎積極推進資本運作,軍品、車輛、新能源、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板塊登陸資本市場,累計擁有上市公司10多家。
持續推進專業化管理,加強運營監控,實施全價值鏈成本優化,5年降低成本或創造價值達80多億元。縱深推進精益管理,成為首家探索并發布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制造管理體系的中央企業。
自主創新 人才先行
2010年下半年,國際汽車制造協會公布的一則消息在中國汽車界引起了強烈反響:長安汽車集團自主品牌汽車產量居中國汽車企業第1位、全球車企第13位,長安汽車成為首家自主品牌汽車產銷過100萬輛的中國汽車企業。
長安汽車集團是兵裝集團自主創新的突出代表,其獨創的全球同步協同研發模式,成功搭建了高效利用全球資源推動創新的平臺。原來全新產品按照標準流程研發需要3年的周期,而現在只用30個月就能完成。
近年來,兵裝集團把創新驅動作為跨越發展的必由之路,不斷加大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力度,成功實現與70余家高校及科研機構合作,形成以兵器裝備研究院為頂層、8個國家級技術中心為龍頭、36個省部級技術中心為骨干、專業研究所與聯合研發中心為支撐、企業研發機構為基礎的開放型創新體系,針對特種產品、車輛、新能源、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的關鍵技術瓶頸和共性技術難題進行重點攻關,一大批創新成果競相涌現。電動汽車電源等一系列核心技術性能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填補國內技術空白;對混合動力技術的掌握居國內同行業之首……兵裝集團擁有的專利數超過5500件,居中央企業第3位、國防科技工業第1位。
兵裝集團成立了總經理徐斌為組長的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領導小組,徐斌將自己的手機號碼告訴專家,開啟總經理與專家聯系的“直通車”。不斷加快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累計引進急需的海外高層次人才100名,10人進入國家“千人計劃”,居央企第一位。
“第一”的背后,有許多“用事業凝聚人、用平臺吸引人、用情感打動人”的故事。長安汽車集團為“千人計劃”專家提供待遇的同時更給了專家們充分的信任和施展才華的事業平臺。如今,長安汽車海外高層次人才帶領的研發團隊已累計申請專利1000余件,在我國汽車行業位居第一。“引進一個,影響一批,帶動一片”,通過從海外引進黃躍龍、麥耀華等領軍人才,天威集團薄膜太陽能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跨越,薄膜太陽能電池轉化率達到7%以上,產品質量和競爭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以院士、國家級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突出貢獻專家、特聘專家、全國技術能手、高級技師等梯次結構合理、專業結構配套的創新人才隊伍,為兵裝集團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十一五”期間,兵裝集團不斷完善激勵創新機制,優化創新環境,強化以經濟增加值為核心的業績考核辦法與激勵約束機制,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科技投入累計達280億元,是“十五”時期的5.6倍。
戰略引領 由大變強
面向未來,兵裝集團將以“211戰略”為引領,到“十二五”末,利潤達到200億元以上,營業收入達到3800億元以上,職工年人均收入達到6萬元以上,分別是“十一五”末的2.6倍、1.5倍和1.6倍。
為此,兵裝集團正以“七個調整”為路線圖,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發展思路,更加注重發展質量和效益;調整產業產品結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產業結構戰略性優化;調整科技創新體系,提高利用全球資源能力,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開放型研發創新體系;調整管理方式,實現由粗放型向精細型,由傳統管理向現代管理躍升;調整市場結構,形成國內國際市場協調發展的格局;調整組織人員結構,精簡企業組織機構,做到精干高效、結構優化、運行有序;調整分配機制,建立企業員工工資與企業經濟效益聯動機制。
“‘十二五’對我們來說是重要的戰略機遇期、發展轉型期、由大變強期,我們將按照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的要求,緊抓科學發展這個主題,緊扣轉變發展方式這條主線,以‘211戰略’為引領,以‘七個調整’為抓手,實現轉型升級,再創科學發展新輝煌。”徐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