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結束的中科院2011年度工作會議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長路甬祥向與會的200多位研究所一級領導提出要求,加快組織實施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下稱先導專項),形成重大創新突破和集群優勢。就此,本報記者采訪了中科院的有關領導。
先導專項力爭三個“突破”
“根據國務院的要求,中科院經過精心策劃、組織數百名科技與管理專家多次研討、論證,提出了第一批8個先導專項。先導專項定位于解決關系國家長遠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是面向未來的重要戰略安排。”中科院秘書長鄧麥村告訴記者,通過組織實施先導專項,中科院致力于突破帶動技術創新、促進產業革命的前沿科學問題;突破提高健康水平、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公益性科技問題;突破增強國際競爭力、維護國家安全的戰略高技術問題;促進技術變革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形成發展,服務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取得世界領先水平的原創性成果,占據未來科學技術制高點并形成集群優勢。
先導專項分為前瞻戰略科技專項(A類先導專項)和基礎與交叉前沿方向布局(B類先導專項)兩類。目前作為B類先導專項的國家數學與交叉科學中心已經正式成立,作為A類先導專項的未來先進核裂變能、空間科學、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4個先導專項已正式立項,A類先導專項中的面向感知中國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究、低階煤清潔高效梯級利用關鍵技術與示范、深部資源探測核心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3個專項已預啟動。
瞄準未來20—30年的戰略需求
先導專項都是對我國未來發展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影響的項目。以“空間科學項目”為例,據該項目首席科學家吳季研究員介紹,空間科學是促進航天技術創新、拓展空間應用、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實現和平利用空間、提升大國地位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戰略領域。每一項空間科學任務的完成都必須實現新的設計和技術創新,因此對航天技術具有全面的、顯著的牽引和帶動作用。
其他先導專項也是如此。“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項目”將幫助人類實現修復創傷和病理組織、治愈終末期疾病的夢想,從而解決藥物和手術治療所不能滿足的臨床醫學的巨大需求;“未來先進核裂變能”項目立足于第四代核反應堆的研究,重點解決核燃料的穩定供給和核廢料的安全處置等世界核科學界的重大難題;“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項目將重點回答:我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是多少?我國陸地生態系統有多大的固碳潛力和速率?在溫室氣體減排的“三可”(可測量、可報告、可檢核)問題上我們如何應對?如何認識氣候變暖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敏感性?如何認識氣候變暖對生態和環境變化的影響?應對氣候變化的綠色發展戰略和政策是什么?
中科院院長路甬祥解釋說,先導專項都是瞄準未來20年甚至30年的戰略需求。“比如,在未來先進核裂變能項目中,我們把釷基熔鹽堆作為研究方向,希望通過10年、20年、30年的長時間攻關,研究成功新的裂變堆型。到那時,我們會讓企業來扮演主角,建設新的釷的堆型。”
讓數學與其他自然科學交叉融合
在已經啟動的先導項目中,成立“中科院國家數學與交叉科學中心”是目前唯一的一個B類項目。13年前,中科院在實施知識創新工程之初,就曾將當時的4個與數學有關的研究所整合為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以推動數學各分支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
而對于這次成立數學與交叉科學中心,路甬祥告訴記者,這次是為了推動數學與其他自然科學的交叉融合,“高能物理研究中所獲取的大量數據,要進行處理分析,天文觀測中的大量數據要進行處理分析,沒有數學工具的幫助是不可能完成的。在長江上建壩要有先進的數學方法來分析,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也可以通過已有的數據利用系統的數學方法對未來進行預測預估”。
已經啟動或預啟動的8個先導專項都是需要多學科交叉才能完成的“大”項目。據介紹,中科院將通過實施先導專項,在取得一批重大創新成果的同時,帶動全院的結構和布局調整,提高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