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規劃首次將單位GDP能耗、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減排量列為約束性指標,而剛剛公布的《“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除了調整這三個指標外,還增加了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碳強度)、氨氮和氮氧化物三個約束性指標。
為什么要調整,這些指標的變化意味什么?
化學需氧量與二氧化硫減排指標降了?實際升了!
在今天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記者會上,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對“十一五”減排任務的總體評價是“目標基本實現”。
事實上,“十一五”期間,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下降12.45%、14.29%,超額完成任務(二者目標均為10%),而單位GDP能耗下降19.1%,沒有達到20%的既定目標。
“來開兩會前就知道完不成,去年底,一些地方實在沒招只能拉閘限電,被緊急叫停,結果可想而知。”全國人大代表、華東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陳振樓教授今天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
“我也如實地向社會、向記者朋友做出檢討,我們是第一次在‘十一五’規劃中作為約束性指標,所以還缺乏經驗。”在今天的記者會上,張平回應部分地區為完成“十一五”減排指標而拉閘限電的行為時態度顯得誠懇。
“單位GDP能耗指標降低很容易理解,因為‘十一五’沒有完成任務,而當時我們又是第一次設立這個指標,可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現在做一些調整。”陳振樓解釋說,“后兩個指標調低是因為,在這兩個指標中,我國統計的都只是點源污染而不計面源污染。”
陳振樓介紹,去年完成的全國污染源調查顯示,我國污染源已經轉向以面源污染為主,如農村及城鎮地區的生活污染和禽畜糞便污染,以及居民自用、小工廠的鍋爐等,約占總污染源的一半。這樣一算,“十一五”期間的減少化學需氧量及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完成情況也要大打折扣。
“所以,這兩個指標看起來是比‘十一五’時期低了,實際是高了。”陳振樓說。
增加氨氮減排指標是為了緩解水體富營養化
“十二五”期間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中增加了碳強度、氨氮和氮氧化物。
“碳強度指標主要是為了履行我國對國際社會的承諾,即到2020年,我國碳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副院長謝克昌說。
氨氮和氮氧化物則分別針對水體污染和大氣污染指標。“控制氨氮排放主要是解決水體富營養化的問題,我們國家這方面的形勢日益嚴峻。‘十一五’期間對化學需氧量的控制,使水體惡臭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但隨之而來的是富營養化日益嚴重,我們呼吁了很多年,終于被納入指標里了。”陳振樓說。
他進一步解釋,氮氧化物的來源主要是燃煤和汽車尾氣,而由汽車尾氣造成的氮氧化物,在春夏天則極易形成光化學煙霧,形成一系列次生污染物。
增加的指標或對鋼鐵行業影響大
“我覺得增加這兩個指標對鋼鐵行業影響比較大,”陳振樓說,“原來氮氧化物都是不減排的,企業沒有壓力,而現在他們必須要上脫硝設備。”
前兩年,他隨全國人大執法檢查組赴一大型鋼鐵企業檢查,發現該廠雖然有氮氧化物的監測數據,但都是直接排放的。“現在硬性指標來了,像這種大企業有實力上設備,但小冶金、小發電廠可能會無力承擔甚至關閉。”陳振樓說。
“總之,我覺得接下來5年,節能減排的任務非常艱巨,但這樣恰恰可以倒逼地方政府和企業尋求產業轉型的方向,是好事情。但在具體指標分解上,應考慮每個地區的發展情況,”陳振樓建議,“不可操之過急,像拉閘限電這樣的事情萬萬不可再發生。”
張平在今天的發布會上則表態,實現“十二五”規劃中節能減排目標要進一步落實行之有效的措施,包括制定相應的經濟政策,增加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