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創新環境更加濃郁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推進創新發展的啟示之一
一套政策體系,一份十年規劃,引發了各界熱議。近期,國務院同意在中關村實施“1+6”政策,《關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正式印發,被媒體解讀為中關村的又一次機遇。中關村20多年的成功實踐證明,制度和政策環境是創新發展的根本保障。
濃郁的創新環境要以激發自主創新活力為出發點。自主創新是一場破舊立新的科技活動,離開了創新者的勇氣和熱情便無法推進。在營造創新環境過程中,中關村一方面始終以“人”為核心,通過寬松的人才環境和有利的人才政策,吸引創新人才,激勵人才施展才干、投身創新;另一方面通過成果獎勵、政府采購、產權改革等多種手段,給創新者以精神的鼓勵和物質的回報,激發全社會成員參與自主創新的熱情和活力。
濃郁的創新環境要以提高自主創新效率為落腳點。從最初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到走出高墻大院的聯想,再到如今遍地開花的高科技企業,中關村清醒地意識到,創新是從實驗室到市場的系統工程。在這樣的工程中,創新鏈條的各環節如何配合、各種資源如何統籌調配,都是影響自主創新效率的重要因素。中關村以讓更多的科研成果在市場中生根發芽為目標,創造條件提供支持,促進創新鏈條中各環節的對接和協作。同時,以資源供給和綜合配置為抓手,以企業和科研院所在自主創新中的實際需求為目標,在科技投入、統籌管理等方面創新方式方法,提高科技創新的效率。
中關村的創新業績讓人關注,中關村的創新環境更加引人探究。單項技術創新和產品突破只是局部的效應,真正影響創新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還是適宜創新的制度和政策環境。也正因為如此,中關村始終把營造濃郁的創新環境作為重中之重的任務長抓不懈,具有打破阻礙創新體制壁壘先試先行的持續勇氣和魄力,這給了中關村制度創新的耐力,也給了中關村領跑全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深層動力。
對個人和企業來說,創新是一種個體選擇的自發行為。對政府來說,就要構建機制營造環境,讓這種自發行為形成合力,使自主創新成為集體共識和共同行動。在推進“十二五”創新發展的征程中,濃郁的創新環境尤為重要。
給創新型企業“松綁”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推進創新發展的啟示之二
技術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市場競爭的主體也是企業。一個高新園區發展得好不好,關鍵看有沒有一批具有創新活力的創新型企業。中關村的創新業績之所以突出,就是因為培育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和企業家。
為了給創新型企業“松綁”,中關村搭建首都創新資源平臺,采取特事特辦、跨層級審批和跨部門聯合審批模式,加強服務企業創新的協調和督辦。通過資源整合實現扁平化管理和“落地”式服務,減輕企業“負擔”,降低企業的時間成本,使企業能夠集中精力搞創新,以靈活的手段更加從容地應對市場變化,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為了給創新型企業“松綁”,中關村大力推進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轉制企業等的股權和分紅激勵改革,使企業的核心人才能夠分享企業的所有權和收益權,增強他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通過利益共同體的建立,使得企業成員自身利益和企業整體利益高度一致,增強了企業凝聚力,提升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為了給創新型企業“松綁”,中關村高度重視企業家隊伍建設,圍繞企業家發展需求,提供各種服務和支持??v觀中關村內企業技術創新活動比較好的企業,聯想、百度等,都是有一批優秀的企業家帶頭的。中關村支持企業家成長,但不替代企業家創新,因為市場力量形成的企業家最具生命力,非市場形成的企業家只能炫耀一時。因此,中關村把維護企業家競爭的良好場地作為首要任務,完善基礎條件,建立競賽規則。中關村的創新實踐表明,一旦這種場地形成,就會有優秀的企業家運動員成長起來。
企業是創新園區最寶貴的財富。一個區域內一旦擁有一批具有強烈的創新精神和競爭意識的優秀企業,他們有通過自主研發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的雄心壯志,不斷向市場推出具有更高技術含量和更高附加值的產品,打造自己的品牌,這個地區的創新成果自然會捷報頻傳。中關村是這樣的園區,我們期待著中國涌現更多這樣的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