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2011年05月10日 科技日報
為什么核心技術買不來
“核心技術買不來”,對這句話,中國石油人有著至為深切的體會。
中國石油跟國際領先的油田服務商斯倫貝謝有著良好的合作關系。但作為測井技術中的高端,元素俘獲能譜測井(ECS)技術以往一直為后者壟斷;中國石油如有需求,只能由斯倫貝謝直接提供服務,而相關硬件、軟件花多少錢也不賣。令人欣慰的是,隨著5月6日中國石油發布全球首個第三代測井軟件CIFLog,這一受制于人的局面得以根本扭轉。
“在物探、測井領域,跨國公司設置的技術門檻堪比軍事裝備。”中國石油相關人士介紹,有時花十倍的高價錢買來其更新之前的技術,還得按人家的規定,只能在中國境內使用,不許拿到國際市場參與競爭。
相似的情形,又何止物探、測井……
既是嚴峻的現實所逼迫,也是“建設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的目標所要求,中國石油必須依靠自己,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主導技術和配套集成技術系列,才有能力恪守“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莊嚴承諾。
為什么怨天而不能尤人
除了人為現實的嚴峻,中國石油所面臨客觀現實的嚴峻或許更具挑戰性。
我國油氣勘探、開發之難,世所罕見。這一點,是受資源秉賦特點決定,只能“怨天”不能“尤人”。
專家介紹,我國油氣藏的絕大多數都屬陸相沉積類型,其共同特點是非均質、低壓、低滲透,油質高凝、高粘、高蠟,發現、開采難度比國外普通的海相油田大得多。這就意味著,幾十年來,我們每采出一噸油,要付出比國外大多數情況下多得多的智慧和艱辛;我們要達到與國外油田相同、甚至是低一些的采收率,需做出比人家多得多的技術、資金投入。另一方面,我國人均油氣占有量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石油只及1/6,天然氣只及1/11。在上世紀90年代以來持續旺盛的能源需求大背景下,油氣供需矛盾越來越凸顯。
隨著勘探程度加深,近幾年我國油氣勘探開發不斷向新區、新領域、新層系延伸,所面對地質、地理條件越來越復雜。提高資源發現率、儲量轉化率和油氣采收率,就要求在地質理論和勘探開發技術上有更大突破。
這一特殊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實行一種特定的產業發展戰略,即動用一切技術手段,有時甚至是非常手段,盡可能發掘出已探明儲量的最大潛力,包括那些在國外有可能被放棄的、開采難度極大的難動用儲量,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之需。
為什么長慶油田被稱為“磨刀石上鬧革命”
這里有兩組數字,對我們理解中國石油的技術能力頗有幫助:目前中國石油的探明油氣儲量中,有48億噸是低壓、低滲透的被稱為“邊緣”的難動用儲量,占總探明儲量的30%以上,其中已動用不到一半;近幾年新增探明儲量中,有60%—70%是此類邊緣儲量。
比如西氣東輸的源頭氣田——塔里木克拉2氣田,屬高陡構造的隱蔽巖性氣藏,井深4000—6000米;四川羅家寨氣田,屬地表極其復雜的高壓深井;西氣東輸的另一源頭——蘇里格氣田,屬形態復雜的河道砂分布,盲目打井,50%會落空,需精確定位……在這些“物探探不明,打井打不快”的地方,找到儲量,還要開發出來,都是世界級難題。
而國內第一大油田大慶之難,難在非均質、特低滲透和高含水:分100多個層,滲透率相差5000—10000倍,非均質程度為世界之最。像這樣典型的特大型非均質砂巖油田,進入高含水期開發后,產量的自然遞減在世界石油史上幾乎是“鐵的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