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占據了我國50%的城鐵自動化市場份額,高鐵領域65%的動車搭載著他的列控設備。他,是國內惟一可提供核電控制系統的公司,我國已建、在建的核電站都有他的產品。他就是為國產裝備裝上中國“大腦”的北京和利時集團。
隨著核心業務整體搬遷到北京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利時集團的國際化戰略也隨之啟幕。作為企業“十二五”的重要戰略組成,其國際化發展的根基與支撐是什么?北京和利時自動化驅動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昌榮近日接受本報專訪時對企業的發展布局做了詳細闡述。
布局一:“規模化”的生產基地
從北京市區到和利時集團的新廠區,最便捷的交通方式是乘坐北京地鐵亦莊線,而亦莊地鐵的綜合監控系統正是由和利時集團提供的。
乘坐裝載著“中國大腦”的交通工具去采訪,對于長期與裝備行業打交道的媒體人來說,是一件倍感自豪的事兒。而且,和利時集團的新廠區同樣沒有讓人失望。綠樹成蔭的企業園區,整齊劃一的辦公大樓,世界一流的試驗設備與條件……一個“規模化”的研發與生產基地雛形已成。
為了充分融入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利時在2008年就派出了先遣部隊———北京和利時自動化驅動技術有限公司,將企業著力發展的PLC業務率先布局在開發區。
徐昌榮告訴記者,這個占地近8萬平方米的和利時控制與自動化系統產業基地已于去年7月完成建設。去年9月,和利時集團的成員除兩家合資公司及杭州公司外,全部遷入開發區。這還只是集團的一期建設。按規劃,整個“新廠”總體規模是26萬平方米,將建成和利時的總部基地、經營基地、制造基地、研發基地。目前,主營業務的研發制造基本都在新廠完成。
談及遠景規劃,徐昌榮表示,和利時集團將以此次搬遷為起點,向國際化目標邁進。新的基地將為企業的信息化建設、集團化管理提供有力條件,為公司2012年的“國際化”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布局二:瞄準新興產業市場
從近日發布的機械工業“十二五”規劃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間,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已步入“主輔并重”時代。國家將著力攻關與主機配套的關鍵零部件。儀器儀表行業或將迎來一個高速發展的歷史機遇期。
作為行業的排頭兵企業,和利時集團(創建于1993年)目前已經成為從事自主開發、制造可靠的控制系統與平臺,并為各行業提供專業化解決方案的自動化高科技企業。2009年企業實現合同額31億元。
徐昌榮告訴記者,在鞏固已有市場的基礎上,企業將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市場。“例如,對風電控制領域的控制器和驅動器來說,我們已經完全具備自主知識產權。風電市場才剛剛啟動,雖然這塊業務目前在公司所占的份額較小,但我們仍然看好這個市場。而且,我們的硬件已經具備了接受市場競爭的能力。可以預測,風電的業務在2~3年內將占到公司業務的20%~30%,占到集團業務的5%左右。”
徐昌榮認為,國家對新能源的扶持政策力度越來越大,市場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大。這對自動化高科技企業來說,是開啟市場的絕佳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