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摘: 20 世紀是鋼鐵工業大發展的世紀。實踐證明: 經濟增長是鋼鐵工業增長的拉動力。技術進步是鋼鐵工業發展的推動力。而資源、能源和環境約束是鋼鐵工業發展的限制力。21 世紀前期世界鋼產量將達13 ~ 15 億t。鋼鐵工業格局將轉向以亞洲為中心,資源和能源的易獲得性將成為競爭力的主要因素。技術創新能力將成為鋼鐵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并決定企業的分類。鋼鐵工業重組將是不可避免的。中國鋼鐵工業的健康發展取決于實施淘汰落后,結構重組和持久的技術進步。
關鍵詞: 發展趨勢;鋼鐵工業;21 世紀;對中國的挑戰
2006 年我國鋼產量達到4.18 億t,超過第二、三、四、五位產鋼國產量的總和。2006 年,我國由鋼材凈進口國變成凈出口國。對我國在21 世紀前期鋼鐵工業發展的前景,現在是眾說紛紜。作者依據對國內外有關資料的研究, 就21世紀前期鋼鐵工業的發展趨勢及我國鋼鐵工業面臨的挑戰的有關問題提出個人看法,歡迎批評指正。
1 20 世紀是鋼鐵工業大發展的世紀
20 世紀,世界鋼鐵工業得到空前的發展。1900 年世界鋼產量為2 850 萬t,到2000 年達到8.43 億t,增長28.5 倍。水泥和鋼材的產量名列前茅,但是水泥只能抗壓,不能抗拉,致使其使用范圍有限。而鋼材則是人類社會所使用的材料中用量最大,使用范圍最廣的結構材料和產量最大的功能材料。
二戰以后的20 世紀50 年代,隨著氧氣轉爐與連鑄技術的開發和逐步推廣應用,世界鋼鐵工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進入了第一個鋼鐵工業高速增長期。1951 年全球鋼產量超過2 億t,1959 年超過3 億t,1964 年超過4 億t,1968 年超過5 億t,1973 年超過7 億t。70 年代石油危機和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蕭條,鋼產量一直在7~8 億t/a 之間徘徊達20 年之久。直到20 世紀90年代后期,鋼產量開始回升,2000 年超過8 億t,世界鋼產量進入了第二個高速增長期。鋼產量由8 億t 增至2006 年的超過12 億t,到目前仍處在這個高速增長期之內。20 世紀鋼產量大幅度的增長,進一步鞏固了鋼鐵是人類社會所使用的最主要的結構材料和功能材料的地位。因此,可以認為,20 世紀是鋼鐵工業大發展的世紀。
2 鋼鐵工業發展的拉動力、推動力和限制力
迄今為止,國家工業化的實踐表明,工業化必須要有鋼鐵工業的支撐。無論是先期工業化國家的美、德、英、法,或二次大戰后的日本和韓國,概莫能外。
農業社會的人均鋼消費量是低的,甚至低于1 ~ 3kg/( 人•a)。一個經濟 體系完整的國家,進入工業化階段,其人均鋼消費量必須達到一個最低門檻值。根據過去的實踐,這個最低門檻值大都不低于100kg/( 人•a)。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深入,人均鋼消費量不斷增長。在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之后,人均鋼消費量將下降并穩定在一定的水平。通常將進入工業化鋼需求增長階段稱之增長期,而將基礎設施建設鋼大量需求階段稱為高峰期,將基礎設施完成后的需求穩定階段稱之為穩定期。
進入20 世紀,先期工業化國家已進入工業化進程,鋼產量逐漸增長。雖有兩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危機的干擾,鋼產量仍在增加。二次世界大戰后,全球總體上進入和平建設時期,促成了鋼鐵工業的第一次高速增長,全球鋼年產量由2 億t 增至7 億t,增長期持續近20 年。第二次增長期的結束,石油危機出現是重要因素,而這些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完成也是重要原因之一。20 世紀末鋼鐵工業第二次高速增長則是發展中國家( 主要是中國) 和新興工業國家的工業化拉動的。世界鋼產量由2000 年的8.43億t 增至2006 年的12.4 億t,第二次鋼鐵工業高速增長的勢頭更加迅猛,現在仍在持續之中。
20 世紀50 年代以來,鋼鐵工業的兩次高速增長都是由于市場需求的拉動。某些國家的工業化及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鋼材,是兩次高速增長的共同點,然而兩次高速增長也表現出明顯差異,主要表現在拉動主體不同,增長勢頭差別很大。
因拉動主體的不同,兩次高速增長具有不同特點。第一次高速增長涉及人口不過8 億,主要發生在美國、歐洲、日本、前蘇聯等工業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二戰后國家秩序的恢復與發展、基礎設施的重建均需大量的鋼材,這種需求直接刺激了鋼鐵工業的大發展。而第二次高速增長涉及人口超過13 億,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及一些新興的工業國,這些國家工業基礎薄弱,基礎設施落后,工業化進程中需要更多的結構性材料。因此第二次高速增長的年均鋼產量的增長遠遠超過了第一次高速增長期。
因此可以認為, 經濟增長、市場需求是鋼鐵工業增長的拉動力。
鋼鐵工業兩個增長期之間有一個徘徊期,鋼產量波動在7~8 億t/a 之間。兩次石油危機帶來的經濟衰退和西方世界的蕭條,使市場對鋼材的需求下降,鋼鐵工業增長的拉動力暫時消失了。
經濟不景氣使鋼材市場競爭加劇,價格下跌,鋼廠盈利下降,經營困難。于是,鋼鐵工業是“夕陽工業”的說法出現了。然而在徘徊期,世界鋼鐵工業仍在進步。鋼鐵企業為求生存,更加重視技術進步,努力降低消耗,提高產品質量,增加效益。高速增長期鋼鐵工業靠技術進步推動增長,徘徊期同樣要靠技術進步來求生存。
由此可以認為, 技術進步是鋼鐵工業發展的推動力。
盡管不同時期鋼鐵工業發展的推動力都是技術進步,但依靠的技術是不同的。第一次高速增長期的主體是發達國家,技術主要來自發達國家( 如氧氣轉爐煉鋼,連續鑄鋼技術等)。第二次高速增長期的主體是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工業國家,依靠的主要是從發達國家引進的技術。在徘徊期,主要依靠的是企業的技術創新和企業間的技術轉讓。
推動力的來源不同,影響著鋼鐵企 業間競爭力的格局。
發達國家掌握先進技術,裝備先進,產品質量優良,能耗物耗低,勞動生產率高,技術創新能力強,技術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工業國家則在勞動力成本、資源條件和資源價格方面具有優勢。21 世紀世界鋼鐵工業將出現新的格局。
鋼鐵工業的加工對象是地球不可再生的資源和能源。鋼鐵生產過程就是將資源、能源轉化為鋼材、副產品和廢棄物的過程。廢棄物的增加不可避免地加重了地球的環境負荷。
作為資源和能源的消耗大戶,鋼鐵工業的發展、產量的增加肯定受到資源、能源和環境的制約。地球原生的資源、能源是不可再生的,地球環境容量是有限的。當鋼鐵產量水平較低時,其增加的環境負荷在地球環境可承受范圍之內。鋼鐵產量水平高速增長時,負面影響彰顯,制約因素的作用就突顯出來。
進入21 世紀,世界鋼產量的高速增長,打破了長期以來形成的全球資源、能源平衡的格局。資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必然導致其市場價格的上漲,其直接后果就是國際鐵礦石價格和海運費的暴漲。由此可見,對鋼鐵工業而言,發展的限制力是永遠存在的。限制力就是地球資源、能源和環境容量的有限性。
從20 世紀以來鋼鐵工業大發展中得到的啟示是, 經濟增長是鋼鐵工業規模擴大的拉動力,技術進步是鋼鐵工業發展的推動力,資源、能源和環境約束永遠是鋼鐵工業發展的限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