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2011年4月18日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專門用一個章節闡述如何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這對民營經濟未來5年的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近日,中國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秘書長陳慶振談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發布對民營企業發展的影響時表示。
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營造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體制環境”。
鼓勵民營經濟發展
為發展民營經濟,促使民營企業進入部分國有企業壟斷的經濟領域,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第四十五章第三節提出,“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消除制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制度性障礙,全面落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明文禁止準入的行業和領域,市場準入標準和優惠扶持政策要公開透明,不得對民間資本單獨設置附加條件。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并購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完善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律制度,優化外部環境,加強對非公有制企業的服務、指導和規范管理。改善對民間投資的金融服務。切實保護民間投資的合法權益”。
“雖然只有簡單的6句話,卻包含政策對待、進入方式和如何確保政策落實三層意思。”陳慶振表示,首先,國家在政策層面要求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一視同仁。具體做法一是明確提出允許和鼓勵民營企業進入的經濟領域,包括鐵路、鹽業、電力、電信、石油、民航、市政公用事業、國有林場和國有林區等;二是提出完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推進環保收費制度改革。
其次,提出了民營企業進入壟斷性行業的方式問題。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建議民營企業以參與的方式進入壟斷性行業,這是一種雙贏的選擇,既可以增強國有企業的活力,也可以為民營企業進入新的領域減少阻力。
第三,提出了確保政策落實的具體思路。一是打造服務型政府,為解決民營企業進入壟斷性行業遇到的具體問題提供更好的服務,如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二是增強民企實力,只要民營企業規模、技術達到了一定水平,各方面就會加大重視力度,阻力自然減小。
“國家支持民營企業進入壟斷性行業,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體現。”陳慶振表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經濟結構轉型需要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共同努力推動。
經濟轉型需民企開拓創新
“民營企業現在已經處于我國經濟結構的重要位置,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以上是由民營企業創造的,所以在我國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如果不提及民營企業的轉型,我國的經濟轉型不可能實現。”陳慶振表示。
據統計,“十一五”期間,我國登記注冊的私營企業數量年均增速達14.3%,已經超過840萬戶,成為我國最大的企業群體,占全國實有企業總數的74%;私營企業注冊資金年均增速達到20.1%,總額超過19萬億元。個體工商戶超過3400萬戶,注冊資金超過1.3萬億元,較2005年年底分別增長40.9%和133%。私營企業戶均注冊資金年均增長9.7%,個體工商戶戶均注冊資金年均增長10.6%。過去5年,民營經濟整體實力不斷增強,個體實力也不斷壯大,成為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全國工商聯的統計數據顯示,從投資規模上看,截至2010年年底,民營經濟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超過12萬億元,年均增速高達34.5%,民營經濟在全部19個行業中的9個行業投資占比超過30%,在金融業等國有資本長期控制的壟斷行業,以及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等高新技術領域投資規模顯著增大;從對外貿易來看,2010年民營企業出口總額超過4500億美元,高于國有企業出口總額1倍以上,5年漲幅超過200%,占全社會出口總額的30%以上,已經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主體;從稅收貢獻來看,2010年個體私營企業完成稅收總額11173億元,5年年均增速達22.2%,分別高于全國和國有企業2個和12.7個百分點。
2010年,我國的經濟總量按匯率換算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二,但經濟結構仍然存在“兩頭大、中間小”問題,資源密集型產業比重大,勞動密集型產業比重小,在國際分工體系中技術密集型產業比重很低。因此,我國既要重視經濟增長速度和擴大規模,更要重視經濟結構調整,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5年來,民營經濟已經成為驅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是“十二五”期間自主創新和轉型升級的新生力量。
過去5年,不少大型民營企業充分利用資金和人才優勢,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努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大力推動傳統技術、傳統產品的轉型升級,逐步走出加工制造等傳統產業,積極挺進生物醫藥、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配合國家經濟結構調整,也是民營企業發展的新機遇。”陳慶振表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重點發展的領域,民營企業應充分利用自身企業規模小、反應速度快、轉型更靈活的優勢,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發揮作用,在占領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高點上不分國有和民營。
落實政策不以大小論英雄
為支持和鼓勵民營經濟發展,近幾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包括《中小企業促進法》、《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非公經濟36條”)、《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等。
“國家圍繞民營經濟發展的相關問題,陸續出臺了若干配套或獨立的政策。不能說非公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還不健全,更不能說國家不重視民營經濟的發展。但實際情況是,這方面的政策至少是執行得不夠完美,以至于有些實質性政策淪為了象征性政策。”陳慶振表示,如《中小企業促進法》的立法目的是解決中小企業的地位低下問題,可以理解為“反歧視”,但該法已實施了近10年,對中小企業的歧視至今仍然存在。
“另外,一些政策的制定上還存在企業規模歧視,以企業大小論英雄。”陳慶振表示,如2005年發布的“非公經濟36條”,允許非公資本進入電力、電信、鐵路、民航、石油等壟斷行業和領域,“但民營企業要進入石油行業,必須擁有自己的碼頭、擁有多大立方米的油罐,這無形中為民營企業進入石油行業設置了門檻。”
據悉,在投資2200億元的京滬高鐵建設工程中,僅有山東棗莊的安橋集團一家民營企業參與建設,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影響民營經濟進入壟斷性行業的“玻璃門”、“彈簧門”依然存在。
“其實這些影響民營經濟發展的問題在10年前就應該解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郭勵弘表示,應該扎扎實實地為民營企業做點事。
盡管存在一些問題,但有近七成民營企業家十分看好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政策。由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發展研究基金會、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和零點研究咨詢集團聯合編制發布的《2010年中國企業家生存環境調查報告》指出,多數民營企業家對中國經濟走向和相關經濟發展政策持樂觀態度。
針對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改造提升制造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調查顯示,有42.8%的民營企業家預計會對企業產生正面影響。
針對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節能減排目標,45.7%的企業家認為將為市場帶來新機遇;24.8%的民營企業家表示將借國家實行節能減排之際,對企業進行升級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