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經濟日報 2011年4月26日
上圖 我國港口經濟發展迅速。圖為遼寧營口30萬噸級礦石船“新鞍鋼”號靠泊在礦石專用碼頭。
下圖 近年來,我國濱海旅游業得到迅速發展。圖為山東文登南海金灘一角。
“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推進海洋經濟發展,我國海洋事業發展迎來了一個新的機遇。過去5年海洋事業發展的基礎如何?未來5年我們的目標和重點何在?“十二五”開局之年又該如何破題?不久前召開的全國海洋廳局長工作會議對這一系列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海洋經濟:
戰略機遇期正在來臨
“十一五”以來,我國海洋經濟成就斐然,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產生了重要作用。
一組數據可以說明“十一五”期間海洋經濟的發展變化情況:
從總量上看,我國海洋生產總值從“十五”末期的1.77萬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3.8萬億元;從三次產業結構看,初步呈現出“三二一”的格局;從對區域經濟貢獻方面看,海洋生產總值占沿海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從“十五”末期的15%,增長到2010年的近16%;從年均增長速度上看,“十一五”期間,海洋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速達到13.5%;從拉動就業看,“十一五”期間,涉海就業人員超過3300萬人,其中新增涉海就業570萬人,也就是說沿海地區每十個人中就有一個是涉海就業人員。
在海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國一些海洋產業在國際上已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海產品產量、沿海主要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等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海洋船舶、海洋石油、濱海旅游等產業的總體實力明顯增強。
國家海洋局有關負責人分析,國家總體戰略思路的加快調整、各類政策機制效果日益顯現、國內外市場日益成熟和海洋經濟的自身積累等綜合因素,是“十一五”海洋經濟強勁發展的主要原因。5年來,國家不僅在宏觀政策上積極引導海洋經濟健康發展,而且出臺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行業政策,保障了海洋產業、特別是新興海洋產業的發展。如2005年出臺的《海水利用專項規劃》,為我國海水利用業快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2009年出臺的“十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為面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相關海洋產業提供了及時的應對措施,對海洋產業的健康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今后5年是海洋經濟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是實現海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攻堅期。“十二五”時期,國家海洋局將從四個方面重點加強海洋經濟工作:一是強化海洋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和規劃指導;二是加強海洋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實施;三是加強海洋經濟分析和研究;四是進一步提升海洋經濟發展的保障能力。
當前,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正著手開展首次全國海洋經濟普查和海洋經濟運行監測與評估能力建設兩項工作。據介紹,今年海洋局將在部分省海洋經濟試點調查工作基礎上,抓緊申請開展首次全國海洋經濟普查,進一步摸清海洋經濟“家底”。同時,開展國家海洋經濟運行監測與評估能力建設,初步構建國家、海區、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三級海洋經濟監測網絡,提升海洋經濟信息的監測能力,提高海洋經濟的綜合評估能力,增強對海洋經濟宏觀調控和政策制定的服務能力。
海洋環保:
致力生態與經濟雙贏
健康的海洋生態環境,是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十一五”期間,我國海洋環保工作以服務海洋產業宏觀調控、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等國家方針政策為核心,致力于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十一五”期間,我國海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取得了長足進展。國家與地方相結合的海洋環境監測體系初步形成,共建立地級市以上海洋環境監測機構140余個。這些監測機構以入海排污口、濱海度假區鄰近海域、典型海洋生態脆弱區等重點海域環境監測為重點,開展了陸源入海排污口、海洋垃圾、特征污染物等新的監測工作,涵蓋了海洋環境現狀與發展趨勢、主要入海污染源、潛在環境風險以及公眾涉海娛樂健康安全等各個領域。
比如,針對備受關注的渤海環境問題,海洋局組織實施了《渤海環境立體監測與動態評價規劃》,力圖破解渤海環境保護工作中的一些重大問題,3年來已取得階段性成效,基本查清了渤海水動力交換周期、污染物入海通量等問題,為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以及海洋環境保護提供了基礎數據和決策依據,并為優化和提升全國海洋環境監測水平提供了示范。
雖然5年來海洋環保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海洋局有關負責人分析指出,今后我國海洋環保形勢依然嚴峻,主要表現在:近岸海域環境污染狀況還未徹底改善;海洋生物多樣性仍在降低,海洋生態服務功能急需提高;海洋生態災害和環境突發事件仍然呈現增長態勢;氣候變化加劇海洋生態環境退化影響愈加顯現等。
針對以上形勢,“十二五”時期,海洋環保工作將著力解決一系列突出問題,包括如何探索建立有效協調海洋開發和保護的宏觀調控政策體系、如何進一步完善海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體制機制、如何進一步提高科學認識海洋環境自然規律能力等。未來5年,海洋環保工作將以構建海洋生態文明為宗旨,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主題,實現海洋經濟發展與海洋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
今年伊始,海洋環保領域的一系列新舉措已經推出,包括推進海洋公園建設,打造海洋生態管理格局,創新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手段,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海洋環境監測能力,暢通面向公眾的海洋環境監測信息服務網絡等。
海域管理:
讓無序用海成為歷史
我國是海洋大國,遼闊的海域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豐富的資源。然而,海域使用中“無序、無度、無償”的局面在過去一直長期存在。“十一五”期間,我國海洋主管部門扎實推進海域管理各項工作,建立起了遍布沿海省、市、縣和部分鄉鎮的海域管理網絡,使“海域國有、依法用海、用海有償”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據統計,“十一五”期間我國累計確權海域面積近107萬公頃,完成了全部海域地名和60%的海島地名的普查及標準化工作。
國家海洋局有關負責人介紹,5年來,我國在海域管理制度建設、海洋功能區劃、區域建設用海管理、海域使用權登記發證、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徹底扭轉了海域使用中長期存在的“無序、無度、無償”局面,維護了國家海域所有權和海域使用權人的合法權益,為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用海保障。
“十一五”期間,我國海洋功能區劃體系基本完善起來,海岸保護利用規劃也開始啟動。沿海10個省區市的海洋功能區劃得到批準并實施,這對于統籌協調各涉海行業之間的用海矛盾、保護和改善海洋生態環境、促進海域的合理開發和可持續利用將發揮重要作用。
為保障重大建設項目用海,“十一五”期間,海洋主管部門進一步加強了海域權屬管理。《海域使用管理法》實施以來,國家海洋局本著節約集約用海、滿足工程需要的原則,從嚴高效地審核各類用海項目,先后上報國務院批準了港珠澳大橋、上海洋山港、曹妃甸首鋼搬遷等140多個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用海,有效地保證了國家能源、交通、工業等重大建設項目和重點行業的用海需求。
沿海各地也普遍加強了對海域使用現狀的調查和清理整頓,全面清理不合理用海和無證用海。不少地方還依法開展海域使用權招標拍賣,嘗試進行海域使用權轉讓和抵押登記管理工作,積極探索運用市場化手段合理配置海域資源,充分發揮了海域使用權在盤活資產、保障信貸等方面的作用,有力促進了海域資源的集約利用和海洋經濟的發展。
展望“十二五”,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將是我國緩解資源瓶頸的一個希望所在。海洋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國將嚴格實施海洋功能區劃、海域權屬管理和海域有償使用等三大制度,切實提高海洋開發、控制、綜合管理能力。今年,國家海洋局將會同有關部門和沿海各地,完成新一輪海洋功能區劃的編制工作。
海島保護:
法律體系初步形成
我國擁有面積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島6500多個,小于500平方米的海島上萬個。過去,由于無序、粗放式的開發活動,導致海島不斷消失,海島保護狀況不容樂觀。“十一五”期間,我國海島保護管理法律體系初步形成。
國家海洋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十一五”期間,我國海島保護法律制度從無到有,海島管理由弱漸強。2009年《海島保護法》頒布實施,改變了長期以來海島保護管理缺乏國家層面立法保障的局面。同時,法律配套制度的研究與制定也積極開展,《無居民海島使用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省級海島保護規劃編制管理辦法》等20多部海島管理制度政策陸續出臺;沿海各地海島法制建設也取得突破,青島市、寧波市、廈門市無居民海島管理條例相繼獲得通過。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經形成了以《海島保護法》為統領,涵蓋無居民海島申請審批、使用權登記、有償使用、執法監察、海島名稱管理等方面的較為完整的海島保護管理法律體系。
《全國海島保護規劃》是《海島保護法》確立的核心制度之一,當前,規劃的編制工作正在順利進行。據介紹,《全國海島保護規劃》創新性地確定了海島資源和生態調查評估、海島生態修復等十大工程,創新性地確立了分類保護、分區保護等制度,進一步拓展了海島保護與利用的空間。
“十一五”期間海島保護管理法律體系的初步形成,為我們今后依法保護海島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據介紹,“十二五”期間,我國將進一步探索海島保護的新模式——海島生態型發展模式。未來幾年,我國將選取2個至3個海島建設海島保護實驗基地,開展海島保護技術研究和應用,引導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在海島保護和建設中得到應用。與此同時,我國還將積極探索偏遠海島的開發利用方式,促進偏遠海島漁業、旅游業等特色產業的發展,不斷改善其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的局面,全力促進偏遠海島的開發建設。
據了解,今年我國海島管理工作的重點之一,仍將是健全和完善《海島保護法》配套制度,加快地方海島立法進程。國家海洋主管部門將對原有的地方性法規進行清理和修訂,逐步形成比較完善的海島開發、保護和管理制度體系。通過法律制度的完善,盡快改善海島人居環境,促進海島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