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 2011-06-21 中國證券報
2011年6月20日,德國北威州科隆市,三一重工德國貝德堡產業園開業典禮成功舉行。簽約兩年多來,三一重工按計劃完成了首期4000多萬歐元的固定資產投資,雇傭德國員工100多人,三一在德國的“家”初步成形。這是三一繼印度、美國之后,在海外設立的第三個研發制造基地。
挺進歐洲腹地
2009年1月29日,三一集團董事長梁穩根與德國北威州時任州長約爾根·呂特格斯代表雙方簽字,三一計劃斥資1億歐元在德國設立歐洲研發中心及機械制造基地。同年5月21日,三一德國產業園舉行奠基儀式,三一在德投資項目正式啟動。
據悉,三一在德國科隆的投資項目是迄今為止中國在歐洲最大的一筆投資項目。三一產業園占地24.8公頃,建成后將包括一家工程設備制造工廠、一個研發中心和一個培訓基地。項目達產后,年產工程機械產品3000臺,預計將實現年銷售收入3.5億歐元。
事實上,挺進歐洲腹地,這被三一重工視為國際化的關鍵一步。資深業內人士指出,三一德國項目,不僅是迄今為止中國企業在歐洲投資的最大項目,更因為其選擇的時機 蕭條時期而非繁榮時期,以及選擇的方式 新建工廠而非并購方式。
本土化全球發展路徑
“國際化還是要首先考慮本土化。本土化是國際化的基礎,本土化包括產品的本土化和人才的本土化,甚至包括生產經營體系的本土化。”前來參加開業慶典的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博客)在談及三一海外發展經驗教訓時,一再強調本土化。他表示,特別在工程機械行業,不同區域的客戶喜好不同,對設備的要求也不同。他說:“國際化是一場非打不可的硬仗,三一把它當成第三次創業。”據悉,三一集團的前兩次創業分別是企業初創和股票上市。
作為第三次創業,三一國際化已經走過了三個階段:即2002年~2005年的出口階段,2006年~2009年的海外投資階段和2009年開始的本土化階段。在第一階段,三一從首次出口4臺PQ190平地機到印度和摩洛哥開始,到后來將產品批量出口到115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額達到5.23億美元;第二階段,三一先后投資印度、美國、德國等地建設科研生產基地;第三階段,則以印度工廠正式投產為標志,開始了投資、設計、生產、銷售一條龍式的本土化全球發展之路。
隨著三一2006年投資印度、2007年投資美國、2009年投資德國、2010年投資巴西,其在全球市場的布局已初步完成,伴隨著全球布局的完成,三一重工將繼續深化其國際化戰略,通過整合全球的優勢資源來提升自身實力。(李清理)
【背景資料】
三一重工:布局全球的國際化
作為中國最大的工程機械制造商,三一的國際化戰略是:首先產品走出去,提高品牌和國際市場上的快速反應能力;其次企業走出去,在海外進行投資設廠;第三資本走出去,通過國際化的資本運作,去整合國際范圍的人才、資本、市場等資源。
隨著三一2006年投資印度、2007年投資美國、2009年投資德國、2010年投資巴西,其在全球市場的布局已初步完成,伴隨著全球布局的完成,三一重工將繼續深化其國際化戰略,通過整合全球的優勢資源來提升自身實力。比如德國擁有著行業內頂尖的研發和制造能力,而美國擁有著行業內一流的創新能力,都可以通過建廠的方式來學為己用。
產品國際化:組建全球銷售網絡
早在2001年11月18日,三一與世界500強企業美國迪爾公司正式簽定合作經銷協議,拉開了三一國際化戰略經營的序幕。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時代背景下,三一把握機遇,“走了出去”。
目前,三一共建有30家海外子公司,全球已建成15個物流中心,業務覆蓋達130多個國家,產品批量出口到8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300名營銷和服務人員常年在海外為全球客戶提供一流的產品和服務,其中近300名外籍員工逐漸成長為三一國際化進程的中堅力量。截止目前,三一出口累計超過10億美元,一個以配件倉庫為核心的物流體系和服務支持系統悄然形成。而全球幾大洲各個研發制造基地的形成,將對整合全球資源與物流、服務等體系起到關鍵作用。
“如果沒有國際化,三一最多就是個大一點的個體戶而已。”梁穩根曾這樣感慨。不久的將來,隨著海外營銷服務體系進一步構建與完善,“世界的三一”越發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