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
2011年06月06日 科技日報
本報訊 (記者陳瑜實習生李瑩)“十一五”以來我國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總產值世界第一,產業增加值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二。但驕人的成績背后卻隱藏著危機:產業增加值占制造業增加值的比重始終處于下降趨勢,2009年降至12%左右,與“十一五”定下的18%的目標已有不小差距。這是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最新調研報告透露的。
該報告較為系統地從我國產業發展狀況和研發活動特點宏觀分析了我國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問題,并進一步提出對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報告援引數據的截止時間是2009年。數據顯示,“十一五”以來我高技術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根據《美國科學和工程指標2010》的統計數據,2005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增加值落后于美國、日本,位居世界第三,到2007年,我國首次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2009年,我國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創歷史新高,突破6萬億元。但產業的R&D投入強度較低,占產值六成以上的三資企業R&D投入強度和專利產出比重均較低。
“高新技術發展速度已落后于其它傳統產業。”該院科技統計與分析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利政告訴記者,“十一五”規劃定下18%的目標,這在當時看并不高,因為2005年這一數字已達14.2%,但到2009年降至12%左右。他分析認為,隨著產業政策向鼓勵創新方向的調整,原來以加工裝配為目的的一批企業開始逐漸退出高技術產業領域,這是高技術產業發展放緩的因素之一。金融危機和國家加大對傳統產業振興的支持也是重要原因。受金融危機沖擊,2008年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速度明顯放緩,產業總產值增長率降至近年最低的5%;隨著國家對傳統產業振興支持力度加大,高技術產業占比下降幅度進一步加深。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2008年我國提高了對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門檻。
“三資企業占我國高技術產業研發經費投入總量37%,但高技術產業領域的三資企業仍主要集中在技術含量較低的加工貿易領域,外商的盈利模式仍主要是依靠中國廉價的生產要素和其通暢的海外銷售渠道。”王利政說,門檻提高后,不少被踢出高新技術企業名單的三資企業可能會退出高技術產業領域。
“十二五”規劃中,高技術產業占制造業比重的目標仍為18%。王利政說,這個目標也許將比“十一五”更難以完成。但高技術產業的加速發展必須擺在產業發展的重要位置,“提出積極而適度的發展目標,能夠引導各地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
報告同時建議,絕大多數省份的“十二五”規劃都將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作為重點列入規劃,但實際上,各地區產業基礎、科技條件、區位環境、資源稟賦等差異很大,各地區在產業發展選擇上應因地制宜。
此外,目前我國高技術產業的研發強度還很低,甚至低于發達國家制造業的平均水平。在強調高技術產業發展規模的同時,更要強調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如我國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的產業增加值已位居世界第一,而研發強度比制造業的整體水平還低,專利產出水平也很低,這一產業在我國已經演變為一個研發活動較少的加工制造業,已不屬于符合高技術產業定義的范疇。因此在產業政策上,要對這類產業低水平的擴張予以限制。
對于三資企業,報告建議,政策上應該限制外商在這些領域低水平的投資,而鼓勵其外國母公司來華設立研發機構,加大在國內研發和創新投入的力度,從而更有效地利用國際科技資源,促進我國企業整體的技術進步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