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2011-06-24 中國證券報
在6月23日召開的“2011中國清潔電力論壇”上,龍源電力、華能新能源和大唐新能源等國內風電開發龍頭企業均表示,在國家“風電發展兼顧大基地和分布式發展”的政策信號下,未來5年,風電場投資的熱點將從目前的陸上風電大基地轉向海上風電和內陸中小型分布式風電項目。并且,因風電設備故障增多以及并網技術要求提高,目前已建成的陸上大型風電項目的運營維護成本將可能不斷增大。
運營維護成本增加
國家能源局近期發布的《風電場功率預測預報管理暫行條例》明確要求,到2012年1月1日,國內所有已并網運行風電場必須建立風電功率預測系統,以保證風電場對電網的安全運行,不達要求的將不予并網。此通知的發出,加上此前電網對于并網機組提出的低電壓穿越和動態無功補償等技術要求,被普遍認為將令風電項目運營商增添一筆不小的成本。
準確預報風電場發電功率以及機組具備低電壓穿越和動態無功補償技術,被認為是對“電網友好”型風電場的基本要求。大唐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胡國棟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目前公司已著手對各個區域范圍內的風電場集中安裝風電功率預測系統,每個系統投入成本將近50萬到60萬元。而對每臺機組加裝低電壓穿越技術,則均需耗費至少20萬元的成本。如此算下來,刨去其他正常運行維護成本不計,一個5萬千瓦的風電場至少要平添500萬元的成本。
盡管胡國棟表示,這一成本投入會隨著風電場盈利能力的增強而在一兩年之內基本回收,但業內人士分析,這些投入對于大型風電開發商不存在困難,而對于風電開發規模不大的開發商來說卻是一筆不小支出。
龍源電力股份公司副總經理張源介紹,按照國外風電開發的經驗,一個風電場的全壽命周期內,包括機組檢修和運行維護的費用占比約達27%。但他指出,考慮到國內的風電設備質量差和風電并網要求高等因素,這一費用可能要高出一倍。
近年來連續曝出的風電設備質量故障以及風電機組脫網等事故,已讓國內的風電場運營商為之擔憂。一份權威部門發布的中國風電產業報告曾明確指出,未來兩年國內風電場運行的機組設備將面臨質量問題的“大考期”,這將考驗開發商的承受能力。
轉戰海上和分布式風電
面對大基地項目開發潛力下降和運行維護成本增大的趨勢,在上述論壇上,三大風電龍頭運營商紛紛表示,各公司未來的投資重心將逐步轉向市場潛力巨大的海上風電和內陸低風速高海拔地區的開發。
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在“十二五”規劃的風電1億千瓦的裝機目標中,海上風電達到500萬千瓦,而分布式風電裝機將達3000萬千瓦。目前海上和低風速高海拔地區的風能資源開發才剛起步,市場潛力均十分巨大。
胡國棟表示,大唐新能源已在福建、浙江等地的低風速區域規劃了幾個只裝幾臺風機的小型風電場示范項目,未來將以此示范項目帶動更大規模的分布式風電項目開發。
龍源電力江蘇如東的15萬千瓦潮間帶項目,也于近日開工建設。“國家‘十二五’規劃的500萬千瓦海上風電裝機目標,在我們看來其實還比較保守。隨著國內風電開發的投資熱點轉向海上和內陸,這一規劃數字有望提前實現。”張源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