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2011年06月10日 科技日報
區域零點
5月28日,溫家寶總理在中科協八大上指出,“沒有科技的發展,就沒有中國的發展”。
的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科技事業重視空前,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支撐作用顯著。但科技政策連續出臺、科技成果層出不窮、專利申請爆發式增長的背后,我們也看到,真正實現產業化的不足5%,這使投入巨大人力、財力開展的科技攻關,往往只開花不結果,造成嚴重資源浪費。
筆者曾采訪多家處于成果轉化一線的高新企業,企業家們提出,“成果轉化難”首先是很多所謂的科技成果,不是企業真正能用、有市場的成果;二是企業轉化能力弱,整天忙著搞生產、跑市場,研發水平較低;三是轉化的風險沒有人承擔;四是沒有相應的體制機制作為保障。
如何解決,筆者認為明確轉化導向是關鍵。
轉化政策制定多,具體落實少;條條框框多,量化標準少;資源聚集多,整合應用少的狀況需要改變。
為此,四川省首次量化了“十二五”期間實施15個成果轉化專項、1500個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實現帶動1.2萬億以上產值的目標。其試點項目“多晶硅副產物四氯化硅化學處理法”今年3月通過成果鑒定,作為四川迄今為止支持額度最大的成果轉化項目,參與企業利用自籌及轉化扶持資金順利建成國內第一套千噸級系統裝置,突破國內無法連續大規模生產99.9%以上高純有機硅中間體的工藝技術難題,市場前景廣闊。企業負責人坦言,如果沒有科技部門的全力支撐和由此帶來的明確產業導向,企業實現成果轉化的進程依然漫長。
“科技”成為“果實”,是創新政策不要紙上談兵,是轉化導向不要流于空泛,是要把新成果、新技術真正從書本上請出來。只有這樣,科技才能為發展使上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