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1年5月30日
網絡應用的大規模化對軟件、系統和資源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新的計算模式和應用模式對國內企業來說是難得的機會。面對云計算,國內企業要建立基于數據中心的新型網絡計算模式,強調數據計算效能和可信的服務運營模式,整合和共享資源,提升服務,建立按需服務的模式,擴展低端計算的事物處理能力。
“國內IT企業要把握機遇,創新發展。”在日前舉行的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軟件博覽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懷進鵬教授在談到國內IT企業面對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概念、新應用如何應對和發展時指出,國內IT企業在IT技術大變革的時代潮流中要“內外兼修”做好功課。
“應該深入思考新技術、新應用模式帶來的機遇在哪里,找到本質規律,把握住中國和世界的發展機遇。”懷進鵬說。
事實上,盡管外界對云計算仍是霧里看花,但對IT產業從業者來說,大規模數據計算和存儲已成趨勢,企業和個人基于云服務的需求也已開始顯現。對有需求的企業而言,云計算帶來的不僅是IT技術的改造升級,更是組織與運營模式的創新。這種變化,同時也在深刻影響著整個IT產業鏈。
IT基礎設施“云”破解難題
“IT基礎設施‘云’是傳統IT困境的最好解藥。”埃森哲大中華區技術咨詢事業部總監李曉東表示,當前中國企業急需加快商業和運營模式轉型,以應對后金融危機時代背景下日益增加的不確定性以及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在這一轉型過程中,企業對 IT基礎設施的需求和依賴不斷加大,而企業專業IT技術人員的缺乏和基礎設施發展滯后,已嚴重阻礙企業的業務擴張,因此企業首席信息官(CIO)需要一個更加動態、更加敏捷的IT基礎設施以跟上公司業務和市場變化的步伐。
就此,李曉東提出,“逐步架構動態基礎設施‘云’,也就是將云計算融入到IT基礎設施中,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路徑” 。李曉東進一步闡釋道, 云計算的最大特點就是允許用戶在任何地點通過互聯網獲取遠程服務器上的計算能力,這就意味著有充足、靈活的計算資源以及并不昂貴的IT基礎設施,擴展性強且可按需付費。因此,對于企業的CIO來說,云計算有著非凡的“魔力”。
埃森哲與中國電子學會2010年聯合發布的中國云計算調研報告顯示,88%的受訪企業計劃在未來兩年內使用云計算。這說明,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意識到云計算在提供敏捷、靈活的 IT資源以及消減 IT成本等方面的巨大潛力。
李曉東認為,為了實現IT基礎設施的跨越發展,企業IT部門可以通過利用“外部云”來構建自己的企業“內部云”并實現資源的擴展。他介紹,埃森哲結合IT基礎設施“云”的要求,針對中國企業設計了一個模型,即通過建立基礎設施池、服務管理,逐步幫助企業從虛擬化向“內部云”轉換,進而向外延擴展,以達到提升IT基礎設施整體服務能力的目標。
“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國企業應針對自身IT基礎設施現狀,逐步構架企業的動態基礎設施,以幫助企業成功轉型。” 李曉東舉了江蘇電力公司的例子。江蘇電力有員工9.3萬人,年營業收入超過2000億元,在實施云計算之前已擁有一個綜合的IT基礎設施,由大約2000臺小型機和數量眾多的服務器構成,1000多名專業IT人員負責操作和維護。隨著業務的擴展,江蘇電力積累了大量客戶、運營和行政事務相關信息,數據存儲和管理是管理部門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為此,該公司高層決定引入云計算,希望通過更好地使用數據來改善業務運營。江蘇電力在沒有增加任何新硬件或轉移設備的基礎上建成了一個網絡化的虛擬數據存儲和處理云平臺,幫助其更好地存儲、搜索和管理所積累的海量數據。云計算技術的應用提升了江蘇電力的數據管理效率,優化了其數據使用方式,最終帶來運營績效的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