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 2011年05月23日 科技日報
“如果說上世紀的全球發展是工業化進程時代,那么21世紀的世界進步應該是向生物時代轉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新聞發言人尼克•納托爾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這樣說。
“我們的自然資產有限且正在逐步減少,投資生物多樣性及自然資源并對其進行可持續管理、保護,是對人類共有資產的關愛,特別是對于發展中國家,這將是其經濟發展的最好投資項目。”
納托爾說。納托爾指出,為響應2011年聯合國國際森林年,今年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題為“森林生物多樣性”。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最新發布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經濟學”研究報告顯示,全球每年因森林退化及其他自然資源破壞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達4.5萬億美元,每年全球森林退化面積約為1300萬公頃,“森林已成為世界上受破壞最嚴重、生存狀態最岌岌可危的自然資源,而森林對于人類的價值無法估量”。
納托爾表示,有統計顯示,目前全世界有超過16億人口和數百萬野生動物的生存依賴森林,超過80%的陸棲生物以森林為主要棲息地,每年全世界林產品貿易總額已達近3300億美元,但森林對于生命的重要性和森林的受保護程度長期以來存在巨大反差。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森林都是21世紀實現低碳、高效綠色經濟的中堅力量。”納托爾說。他以東非最大原始森林之一的肯尼亞馬烏森林舉例說,據估算,馬烏森林的綜合經濟效益每年可達15億美元,馬烏森林還是當地和肯尼亞的鄰國——蘇丹、烏干達水源的重要保障,數百萬人依靠12條來自該森林所處山區的河流維持生計,這些河流是茶葉種植、畜牧和能源工業的主要用水來源,“這其中還包括肯尼亞著名野生動物保護區馬賽馬拉的主要水源”。
納托爾強調,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要在生態系統中形成不同的保護區塊,對資源進行分門別類和有針對性的保護。他說,迄今人類的相關科研水平還無法預計一旦生態系統“整體垮塌”會導致多少物種消失,“今天,我們對生態系統開始進行評估和檢測需要凝聚各國的智慧和力量,借助全球的力量應對人類面臨的自然挑戰”。
他同時指出,豐富的生物資源并非遙不可及的“奢侈品”,“相反,它們實際上是欠發達國家的財富”,大多數非洲國家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是旅游業,而旅游業恰恰依賴于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有統計顯示,自然資源及生物多樣性相關產業可產生的經濟效益目前已占部分發展中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80%至90%。
納托爾說,更為重要的是,人們應由此更清晰地認識到采取行動減少毀林和森林退化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不僅對減緩全球氣候變暖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符合各國的共同利益。保護生物多樣性不僅是在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積累資產,同時也將幫助人類從豐富的生物資源中汲取靈感,創造全新的醫療乃至能源產品,為全球應對環境及氣候挑戰開拓思路。
納托爾表示,中國作為主要發展中國家之一,一直與世界各國在保護生物多樣性進程中并肩作戰,其貢獻十分關鍵,中國發起的大規模植樹活動為亞洲地區森林覆蓋比例實現凈增長做出了主要貢獻。
納托爾最后表示,去年10月在日本名古屋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次締約方會議公布了新的行動計劃,各國必將為落實該計劃加倍努力。“如果全球近70億人每人都能種下一棵樹,這將不僅有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地球的天然之美,而且也是對全人類經濟和共同未來的一筆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