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淮海網
榮膺“中國工程機械之都”之后,徐州工程機械的發展腳步更為清晰:以徐工為龍頭,國資、民資、外資齊頭并進,同時以提升核心技術為抓手,逐鹿國際舞臺。滿城盡帶“黃金甲”,工程機械不僅成為徐州一張耀眼的名片,更成為城市發展的絕對支柱產業。
記者張元:看到剛才鏡頭中一片片明亮的黃,相信每個徐州人都會脫口而出兩個字:徐工,沒錯,我現在就來到了徐工建機的調試場,一踏進這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撼,您看,各種型號的履帶起重機依次排開,高舉的吊臂直入云霄,多么的壯觀,您再往這兒看,我身邊這個龐然大物,它可是目前經過權威認證的亞洲最大噸位的履帶式起重機—XGC28000兩千噸級履帶式起重機,真高啊,不說別的,光這個履帶我就只能仰視,它不但個頭高,力氣還驚人的大,據說2000噸重的東西它輕而易舉地就能抓起來。究竟是怎樣,我們請專門的技術人員給我們講一講。
記者張元:我們知道,工程機械噸位越大,技術含量越高。不說別的,我看我們這個吊臂特別長,它有多少米?
徐工建機履帶起重機研究所 孟進軍:全長216米。(多重?)自重400噸。
張元:像這么大噸位的起重機主要運用在什么地方?
孟進軍:主要運用在基礎能源建設,像目前核電施工都是用模塊化施工,單件都是7、800噸,上千噸,整體吊裝可以提高它的安裝效率和安裝質量。
張元:我們正在研制更大噸位起重機?
孟進軍:對,下一步要研發3000噸級的。
1989年,徐工集團宣告成立,當年營業收入不過3.86億,到2010年,已交出660億的傲人成績單。這些成績的背后,是“研發創新”噴涌的不竭動力:每年銷售額的5%投入研發,大手筆建立國家級研究中心——徐工研究院,搭建世界級創新平臺,啟動“世界標準”話語權。包括2000噸級履帶式起重機在內,一批代表中國甚至全球先進水平的產品密集問世。
中國科學院院士 聞邦椿:徐工這些設備應該在國際上具備國際先進水平,在某些部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解決了我們國家當前急需的一些需求。
今年徐工集團排名升至全球行業第7, “十二五”末直指全球3強:收購發達國家關鍵零部件制造企業,與斗山合資發動機制造,在海外建立制造、物流及研發中心,排兵布陣,徐工正展開屬于自己的“世界級版圖”。
徐工集團董事長 王民:海外布局是徐工的重點,要實現未來3000億元的銷售收入的目標,僅僅靠中國市場是不行的,在歐洲有重點的核心零部件企業收購和設立,也有研發中心的建立,發揮人才和技術的優勢,對徐工支撐未來,對徐工國際化目標的實現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記者 張元:依托徐工集團這個工程機械行業無人比肩的老大,在徐州,一大批工程機械企業正在茁壯成長,其中最大的集聚地就是我現在所在的徐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了,目前這里已經形成從零部件到整機制造的完整產業鏈,集聚200多家機械制造企業,吸引了4家世界500強落戶,這里也是徐工集團最大的零部件供應基地。
徐鍛集團主要生產機械壓力機,是我國最大的高速沖床研發制造基地,2006年落戶高新技術開發區,圍繞“徐鍛”這個龍頭,零部件及上游配套企業開始“扎堆”,現有6家企業集聚徐鍛產業園這一“屋檐”下,提供鈑金制作、結構件制作、機械加工、電器配套等,而徐鍛60%以上的零部件都來自這里。
徐鍛集團總經理 康磊:通過專業化分工,像我們這種龍頭企業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新產品研發、市場開拓上,使企業集中精力做好尖端技術研究,使我們的技術進步得到很大提升。
截至目前,已有徐挖機械、美馳車橋、愛斯科、躍進正宇等一大批龍頭裝備制造企業在徐州高新區集聚,產業高度集群化所產生的強大吸附力,又讓更多相關企業群“空降”,進一步加速了完整產業鏈和“智庫”的形成,這里有28個省級研發中心,中科院院士任露泉、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李培根院士等研究團隊進區建站, 38家企業跨入全國機械行業第一梯隊,新產品產值率超過35%,165家進入銷售收入億元“俱樂部”。
徐州工程機械的發展也讓越來越多世界工程企業巨頭和世界500強企業慕名而來,卡特彼勒、美馳車橋、羅特艾德、利勃海爾、約翰迪爾、愛斯科、肯納金屬等等。統計顯示,截止目前徐州已集中了規模以上工程機械企業近400家、10多萬從業人員,形成了具有國內領先和顯著特色的工程機械、專用汽車、零部件等專業化生產制造體系。
記者:企業集群、產業集聚,突破核心技術,延長產業鏈,徐州工程機械的發展到去年達到一個巔峰:被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授予“中國工程機械之都”稱號,這也是全國惟一獲此稱號的城市,站在全新的起點上,徐州樹起“創新”的旗幟,匯聚創新要素,激發創新潛質“,徐州制造”正豪邁地走近美好的下一站:“徐州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