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1年07月02日 18時30分 來源:《求是》 作者:萬 鋼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是實現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關鍵環節。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十二五”期間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今年5月28日,溫家寶總理在中國科協八大上強調指出,要緊緊抓住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這個核心問題,依靠科技創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目前,我國已進入堅持創新驅動、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時期,科技創新已成為推動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的核心和關鍵。發揮科技進步和創新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支撐作用,必須大力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顯著提升經濟社會發展的科技含量,使科技創新成為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要素,促進先進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
一、推動科技與經濟社會結合是我國科技改革和發展的主攻方向
促進科學實踐活動成果有效應用于生產活動,以提高生產活動的效益和效率,是科技成果轉化的目的,同時也是一個世界性難題。自上世紀80年代起,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相繼出臺了許多重要舉措來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多年來,解決科技成果轉化問題始終是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主攻方向。改革開放之初,黨中央、國務院就提出“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科技工作基本方針,改革財政科技撥款制度,引入競爭機制,調動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推動了科研與生產的結合。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作出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促進了高新技術產業和高新區的蓬勃發展,打破了高校封閉格局,推動全國1300所科研院所完成企業化轉制。2006年全國科技大會召開,黨中央、國務院作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決策,科技體制改革進入以建設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為突破口、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新階段。2008年以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國家特別強調發揮科技支撐作用,促進經濟平衡較快發展;專門出臺文件,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力度,促進重點產業振興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經過30多年的改革和發展,我國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環境不斷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局面發生了重大變化。
面向市場的科技資源配置格局初步形成。2010年,全國科技研發和試驗經費近7000億元,其中企業投入約占74%,政府資助經費約占24%,其他經費來源約占2%。從實際情況看,企業獲得的職務發明專利授權量占全國總量的比例已超過60%。全國技術市場交易規模達到3906億元,86.6%的技術輸出和77.3%技術吸納由企業實現。
技術開發類科研院所已全面轉為直接面向市場的企業。2009年,261家中央級轉制院所從市場獲得的研發服務收入186億元,是政府投入的近6倍。鋼鐵、有色、汽車、建材、農機、工程、礦山機械等行業的轉制院所已經成為行業技術創新的領頭羊,有的已經成為聞名中外的科技型企業。
高??蒲蟹沼诮洕鐣哪芰Υ蠓岣摺Mㄟ^產學結合、校企合作、開放實驗室、共建技術平臺、建設大學科技園等多種方式,越來越多的高校及其科研人員參與到經濟社會建設中。大學科技經費中來自企業委托的部分已占到50%以上,一些理工院校接近甚至超過70%。一些大學科技園(如清華科技園、環同濟知識經濟圈、深圳虛擬大學等)已形成了逾百億元的新興產業集群。
高新區成為聚集創新資源、培育特色產業的重要基地。2010年,國家高新區總收入達10.5萬億元,工業增加值約占全國的10%,其中有近1/4的收入來自企業自主研發新產品的創收。一批市場占有率高、競爭力強、影響力大的特色產業集群在國家高新區發展壯大。
面向農村創新創業成效顯著。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十一五”累計增產糧食4800多萬噸。推動科技特派員、農業科技110熱線、農業科技專家大院等多元化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全國科技特派員人數達13.9萬人,輻射帶動受益農民達4153萬人。
國家財政性科技投入大力支持企業研發和應用推廣。政府對科技研發投入主要通過科技計劃來實現,其中以應用研究為主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科技支撐計劃占80%以上。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的95%、重大專項的50%、863計劃的35%以上的項目都由企業牽頭實施,80%以上的各類項目體現了產學研用結合。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環境有很大改善。綜合采取科技企業孵化器、生產力促進中心、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高技術產業化專項等多種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手段和措施,數量和規模都居世界前列。部門間、部門與地方之間加強合作,探索出具有區域特色和產業特點的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模式,直接推動區域經濟發展、重大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面向市場的經濟體制和科技體制基本形成,為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奠定了基礎。但目前阻礙科技成果轉移、流動的體制和政策障礙還大量存在,推動科技成果應用的措施還不到位,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與企業技術進步的需求不能有效對接,支撐科技成果轉化的投資非常薄弱,能夠吸納科技成果的新興產業發展緩慢。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現有科技成果的應用轉化,也不利于國家科技事業的長遠發展,必須高度重視并切實加以解決。
二、把握當代科技成果轉化的規律和特點
隨著科技改革和發展的不斷深入,科技與經濟的結合日趨緊密,我國對科技成果轉化問題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之中。改革開放初期提出的科技成果轉化,主要是為了解決傳統計劃體制下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問題,其著眼點是由國家科技計劃部署的科研成果的應用,基本方式是政府推動科研成果的應用,鼓勵科技人員、科研機構走向市場,創辦科技企業等,實施成果轉化的主體是科技界。
目前科技成果轉化的形式和實質發生了重要變化。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力量,科技成果轉化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進步的關鍵環節,其主要方式是通過政府和市場的合力,推動先進科技成果向傳統產業轉移和面向市場商業化應用,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發展新興產業。
從科技成果轉化的特點來看,一項新技術可以應用于多個產品,一個產品的創新又需要多種技術的集成,成功的轉化必須得到商品市場的認可和金融市場的支持。正是這種多因素的特征,使成果轉化的內涵和復雜程度大大增加。因此,在微觀層面要關注成果應用和產品開發;在中觀層面要著力于科技資源集成、開放共享,產學研合力解決核心關鍵問題;在宏觀層面要銳意改革創新,依靠科技進步、培育新興產業、推動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要把握科技創新和產業化規律。一要從科技創新的全過程研究成果轉化問題。要根據不同產業技術特點,針對不同的研發主體和研究類型,采取不同的指標及政策引導。要把科技攻關與市場開發緊密結合起來,推動技術與資本等要素的結合,選準關鍵點,確定路線圖,規劃時間表。二要重視技術配套。科技成果轉化往往是一個系統工程,一項核心、關鍵技術的成功應用,往往受制于配套技術和環節。相關技術、材料、關鍵零部件、工藝技術都是影響科技產業化的重要因素。三要重視市場應用。新技術、新產品不是等完全成熟后才能進入市場,只有通過市場考驗,改進性能,提高產品質量,擴大規模,降低成本,拓展應用,創造市場空間,最終才能成為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才能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四要超前部署、持續支持、長期積累。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一項原創性的技術要被市場接受大約需要20—30年的時間。對待新技術應用和轉化不能急于求成,必須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對重點領域給予持續穩定支持。
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需要科技界和經濟界共同努力。科技界應進一步面向市場,使科研活動更加密切地與市場需求對接,更加重視降低技術工藝的成本、提高穩定性,為產業化創造條件。經濟界的努力更為重要。一方面,企業既是創新投入和創新活動組織實施的主體,也是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萍汲晒芊癯晒D化應用,首先在企業。另一方面,要按照產業發展和市場運行規律,用好財政、稅收、金融、政府采購等政策,研究商業模式創新,打通制約新技術應用過程中市場培育和產業發展的障礙。
要理性看待科技成果及其轉化問題??萍汲晒且粋€比較寬泛的概念,從創新環節看,包括科學探索、技術研究、產品開發等;從產出形式看,包括論文、專利、技術、工藝等;從成果類別看,包括國家科技計劃產出、企業科研成果、個人研究成果等。因此,科技成果轉化已經遠遠超出了單項技術形成產品的層次。在特定的時間和范圍內,一項技術形成產品,一組技術在重大建設項目中應用,可謂實現了轉化;一項創新的知識(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成為人類知識財富的積累,在更長的時間內推動了全社會的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也應該是實現了轉化,而且是更重要的轉化。進一步說,一項科技成果的成功應用,往往是大量科技人員探索的結果,獲得市場成功只是少數。科技成果有“量”才會有“質”,必須有大量積累,才可能有更好的轉化基礎。愛迪生發明電燈進行了1000多次試驗,如果急于獲得經濟成果而耐不住困難和寂寞,就會半途而廢;瓦特發明蒸汽機,經過幾代人努力,近200年以后才得到規模應用??v觀歷史,許多科技創新成功之初,往往得不到有效的轉化,這里有技術成熟的問題,也有市場接受的問題,更有金融支持、政策壁壘、商業模式和消費價值觀等諸多問題。因此,簡單地用一個“轉化率”來度量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既不科學、也不準確,甚至會誤導成果轉化工作。
三、重要的是加快科技成果的轉移和商業化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驅動我國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科技創新。其中,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新形勢下,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重要的是加快科技成果的轉移和商業化,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考慮。
1.加快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切實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企業是關鍵。要引導企業從技術創新全過程出發,圍繞產業鏈做好整體設計和科研布局。組建由核心企業牽頭、大中小企業參與、產學研用充分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的對接。加強技術創新體系與區域創新體系的緊密結合,構建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平臺,促進科技資源集成與開放共享。創新科技與金融廣泛合作的模式,引導政策、金融、文化、人才等要素合力支持,形成整體的轉化能力和有效的保障機制。
2.加強技術集成,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要有舞臺。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優勢,瞄準重大戰略需求,組織重大科技專項,加強政產學研用的結合,推進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和產業集聚發展,加快新技術的應用和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加大實施產業化示范工程力度,建立健全科研機構、高校的創新成果發布制度和技術轉移機構。依托具有優勢的產業集聚區,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創業環境好、特色鮮明、集聚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示范基地。
3.切實推進科技與金融的結合,把社會的投資重點引導到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上來。由于缺乏資本市場對技術創新的支持,許多科技成果雖然已經形成產品,卻遲遲不能形成規模產業;一些技術已經開發出了樣品,但無法進行更大規模的“中試”,甚至下不了實驗線。這種狀況導致一個嚴重后果:大量技術成果轉化向國際資本市場尋求支持、追求海外并購或上市,失去了對知識產權的掌控;與此同時,國內資本市場找不到更多有價值的投資對象。因此,努力創造促進創新和成果應用的良好投融資環境,把社會投資熱點和資本市場重點引導到新技術應用和產業化上來,引導到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上來,是當前宏觀經濟政策應該著重考慮的一個方向性問題。
4.加快推進國家科技計劃管理改革,促進科技成果的應用。國家科技計劃是國家科技投入的主要渠道,切實發揮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對于引導全社會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非常重要。創新鏈全過程都應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強化產業化目標導向。引導科學家聚焦于國家戰略和重大任務,聚焦產業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把握好基礎研究與應用開發的關系,處理好穩定支持和競爭擇優支持的關系,完善分類評價導向機制。創新產業化項目組織和評價方式,重大的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項目應打破純學術的評價模式,吸納熟悉行業、企業和管理的人才參與項目管理。進一步加強科研經費監管、科技評估評價、科研誠信和管理等工作。
5.加強公共科技服務平臺建設,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從創新鏈的角度分析,中國創新活動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兩頭強、中間弱”,即前端技術研發、后端產業投資相對要強,但中間地帶——技術成果的產業化開發非常薄弱。因此,要特別加強創新鏈中間環節建設,促進技術成果盡快轉化。加強公共科技服務平臺建設,發揮轉制院所對所在行業共性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中的骨干作用,發揮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技術創新和公共服務中的作用。
6.把科技服務業作為推進服務業向高端發展的重要抓手,加強以科技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推廣服務體系和技術交易市場的建設。加強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與市場對接平臺或技術交易市場建設,研究和探索促進科技創新和金融投資相結合的技術創新成果評價體系。促進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與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技術升級需求的有效對接,發展一支高水平的專業人員隊伍,積極開展科技成果咨詢、評估、經紀、推介、交易等有助于技術轉移和產業化的各項工作。
(作者:全國政協副主席、科學技術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