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7月29日電(記者史競男、吳晶晶)“一代宗師學貫中西,赤子丹心德高望重”——寥寥數語,或許難以概括大師的英才偉業,卻寄托著人們最深切的哀思。
29日清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被突然而至的滂沱大雨籠罩,“兩彈一星”元勛,著名光學科學家王大珩院士的遺體送別儀式在這里舉行。
來自社會各界的人們在雨中排起了長隊,有的胸前佩著白花、臂上挽著黑紗,有的手里捧著先生的遺像,向這位受人尊敬的科學家作最后的告別……
禮堂內,哀樂低回,挽幛輕垂。正廳上方懸掛著黑底白字的橫幅“沉痛悼念王大珩同志”,橫幅下方是王大珩院士的遺像。王大珩院士的遺體安臥在鮮花翠柏叢中。
21日,王大珩先生因病在北京溘然長逝,享年96歲。中國科學界又一顆巨星隕落。
“他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科學的脊梁。”提起王先生,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技術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吳季松肅然起敬,“王老曾對我說過:‘須當愛國者,志擔中國興’。他的愛國情懷以及尊重他人、尊重創造、寬容自律、謙虛謹慎的高尚品格將永遠激勵著我。”
吊唁的人群中,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原所長王家騏院士久久凝視著掛在禮堂大門兩側的挽聯——“光學儀器計量學用并舉獻身國家科教事業,戰略規劃咨詢務實為先跟蹤世界高新技術”。
“光學、儀器和計量,是老先生傾注畢生心血的三大領域;戰略、規劃和咨詢,是他關注了一輩子的三件事情。”作為王大珩先生的學生、同事,王家騏專程從長春連夜趕到北京。“我們所來了三四十位同志,雖然科研一線的工作非常繁忙,但我們都聆聽過他的教誨,一定要來送他最后一程。”
大雨中,一位老者匆匆趕到,神情悲痛,他是光學專家姜文漢院士。“我也是王老的學生。王老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是一位非常認真、胸懷寬廣的大科學家,培養了大量年輕人,在光學領域他培養出的院士就有幾十位。”
“我從王先生身上學到的最重要的品質就是愛國。他把自己的前途命運與祖國和人民緊緊聯系在一起。新中國成立前他毅然回到祖國,為國家的科技事業發展奉獻了一生,他所做的工作為我們國家爭得了榮譽。”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潔回憶起與王大珩先生的交往,“他在工作中處處指導我們,告訴我們要從全局考慮問題。他晚年身體不好,卻依然關心著我國計量科學的發展,在病榻上還堅持用放大鏡閱讀資料,了解情況。”
前來送別的還有很多年輕人。來自長春理工大學光電子技術科學專業大二學生趙遠,正和他的十幾位同學站成一排,靜默凝思。這位90后男孩聽著老校長的大名走進校園,雖然先人已逝,但科學之光卻早已照進他的心里。“我會努力學習,爭取在科研領域做出成績!”趙遠說。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科學之光永不消逝。
“王先生去了,帶著許多未竟的愿望去了。他的諄諄教誨宛如昨日,他的音容笑貌就在眼前,給我留下無盡的思念、無窮的力量。我們這一代要繼續挺起中國科學的脊梁。”吳季松的話語擲地有聲。
大雨中,自發前來送別的人依然絡繹不絕。人們從心底里祝愿:大珩先生,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