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世界經濟全面復蘇后,越來越多的自動化廠商開始有意接觸財經類的媒體,讓他們為其報道和宣傳。一些大型的跨國公司甚至在大眾類的雜志上也投放了廣告,就連機場和公交車車身上都能看到他們的廣告語。
從一個媒體人的角度來看,廣告是公開而廣泛地向公眾傳遞信息的宣傳手段,商家利用廣告提高知名度是無可厚非的。但在自動化領域已然聲名顯赫的企業為何要將觸角伸向財經界呢?
“7.23”事故不僅給鐵路部門帶來了血的教訓,也使自動化企業受到了不小的打擊。鐵路板塊股票震蕩下挫,全線各股無一幸免。在京滬高鐵事故頻發后,高鐵的上座率一直在下降,同時也導致京滬航空線路由此前降至4折的價格迅速回升到全價。東方航空公司作為京滬航線上最為受益的公司,股價也飄紅到漲停。而幾乎在同一天,有媒體曝出南方航空公司運力網絡部總經理涉嫌受賄320萬,致使近期一直走勢在穩步上升的南航股票一路下跌。良好的企業形象要靠幾年甚至幾十年去努力打造,但企業信譽的缺失會第一時間反映到股價上。因此,自動化廠商竭力將企業文化、經營理念乃至對當下經濟形勢的看法通過財經類或是大眾類的媒體展示給各界人士,目的就在于可以在更多的領域體現出企業的實力與核心價值,留給民眾好的印象,讓民眾對他們更有信心。
經濟發展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與國家政策緊密相連。遇到金融危機時,中國政府4萬億的經濟扶持對中國經濟的平穩發展起到了莫大的作用,這也使很多國際型的大企業看到了中國的發展前景與潛在市場。而金融危機后,國家在經濟方面的宏觀調控就顯得更加重要。“十二五”規劃的提出,讓中國市場中的國內、外企業都不敢“輕舉妄動”,時時刻刻要緊跟國家政策的步伐。由此可見,政策的轉變會干預到經濟的走勢,更會給很多產業帶來不小的影響,自動化行業就是其中之一。
事實表明,企業的發展需要依托經濟環境的發展,而良好的經濟環境需要國家強有力地支持,這樣的循環也讓企業衍生出更多的想法去“貼近”政策,并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而這種過分的努力極有可能使企業在迷失自我。如今,面對行業內國家政策的指導,越來越多有實力的大型自動化廠商選擇利用合規經營的方法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因此,尋求政策、經濟與自我條件三者之間的契合點,是企業在中國發展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