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光明日報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甘肅風大,河西為最,舉世皆知。
風害能變成風利嗎?千百年來沒人敢想。但今天,正是這漫天的狂風,為河西走廊帶來了新能源,帶來了新生機,而這關鍵在思路的轉變。
驅車行駛在甘肅河西走廊312國道上,只見一輛輛重型卡車拉著鯨魚般巨大的風機葉片,從酒泉駛向玉門、瓜州。國道兩側,廣袤的黑色戈壁灘上,無邊的白色風車林轉動著巨大的葉片。在陽光的照射下,高壓線塔架閃耀著銀光。
2006年,甘肅省委書記陸浩提出“建設河西風電走廊,打造西部陸上三峽”;2008年,又提出甘肅發展風電的具體目標。
河西走廊的風電建設迅速升溫,短短幾年,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一期已經完工,目前裝機量已超過550萬千瓦,從零起步的酒泉風電產業園,已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風電產業基地。
如今,漫無邊際的戈壁大漠上,甘肅人正以風的速度、風的氣勢、風的激情,續寫中國能源史上新的輝煌。
古道西風,大自然的肆虐與垂愛
甘肅河西地區風大,風災頻發。玉門、瓜州一帶的大風卷走畜禽、刮光莊稼、刮倒房屋,漫天狂風讓這里的農民苦不堪言。
對玉門市下西號鄉農民張春科來說,這里的風給他留下不堪回首的記憶。30年前,張春科趕著馬車拉著妻子去鄉醫院生孩子,半路上妻子蓋的被子被風吹跑,等張春科追回被子,妻子已被凍得渾身冰涼。產后風折磨了張春科妻子后半輩子,直到去年去世。
然而,大自然是公平的,這讓人不堪回首的古道長風,也為河西戈壁荒漠留下了永不枯竭的寶藏——風能。
甘肅是中國風能資源豐富的省區,大部分風能資源集中在河西走廊,尤以河西走廊西段的酒泉市最為豐富,這里有號稱“世界風庫”的瓜州縣和被稱為“風口”的玉門市。有資料顯示,玉門市70米高度的年平均風速達7.9米/秒,瓜州則可達8.3米/秒,相當于一年到頭都吹著四五級大風。
絲綢古道,長風漫天,無數文人墨客吟詠過的凄凄西風,正在酒泉戈壁大漠上舒展開一幅風電開發的壯美畫卷。
油城玉門,一場隨風而動的突圍
玉門,農民張春科父子的家鄉,一個曾經非常輝煌的名字。
1939年,甘肅玉門老君廟油井出油,日產原油27噸,中國從此告別“無油國”的歷史。1957年,玉門油田當年生產原油75萬噸,占全國原油總產量的87.8%,一直到上世紀50年代中后期,玉門油田支撐了新中國的能源工業。
數十年來,玉門石油人始終無私地支援著全國各地的油田建設,為新中國的建設立下了無數卓著功勛,其中就有著名的玉門人——鐵人王進喜。
經過70多年不間斷的開采,玉門油田已成為全國生產規模最小、負擔最重、裝備最為落后的生產單位,連續十多年生產低迷。
玉門,昔日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如今已成為一個石油資源日漸枯竭的城市。出路在哪里?
充滿智慧的玉門人抓住了從億萬年前就開始吹起的猛烈雄風。
14年前,在離玉門鎮不遠的三十里井子戈壁灘上,赫然豎立起了4架高聳入云的“風車”,隨著巨大葉片的轉動,甘肅開發風力發電的歷史由此實現了零的突破!連年飽嘗風災之苦的甘肅河西地區,終于將不羈的狂風馴服,開始讓風刮出效益來。
14年后的今天,三十里井子的4架風車依然正常運轉發電,當年值守風車的小伙子趙冬生,也成長為中節能甘肅風力發電公司的副總經理。
比那4架風車更高大的風車早已遍布大漠戈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