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新聞網
多位專家和業內人士12日匯聚廣州指出,目前中國的裝備制造業呈現“大而不強”的發展格局,尚不具備引領世界發展新潮流的能力,但經過十年或更長時間努力可實現“由大變強”,定能成為引領者。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裝備制造業已經形成門類齊全、規模較大、具有一定技術水平的產業體系。“十一五”期間,中國裝備(機械)工業的產業規模持續快速增長,裝備產業規模躍居世界首位。2010年全行業工業增加值占全國GDP的比重超過9%,占全部工業的19.35%。
但眾所周知的是,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短板十分突出。在當天廣州舉行的“入世十周年峰會暨2011招商證券論壇”上,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原副院長屈賢明指出,現今國內裝備制造業存在自主創新能力薄弱、高端裝備制造呈現失守困局、關鍵零部件發展滯后、現代制造服務業發展緩慢,價值鏈的高端缺位等現狀。中國絕大多數制造業企業的服務收入所占比重僅一成,主要業務屬于價值鏈低端的加工裝配環節。
去年10月,中國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明確將高端裝備制造業作為當前國家重點發展和培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七大重點領域之一。屈賢明稱,這是中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重大契機,而裝備制造業“由大變強”之時就是引領世界之日。
近日出臺的《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指出,推進中國工程機械產業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初步形成具有國際前沿水平的主機產品、基礎技術、功能部件的研發與制造體系。在屈賢明看來,中國裝備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標志包括國際市場占有率處于世界第一、超過一半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處于世界前三,成為影響國際市場供需平衡的關鍵產業、擁有一批國際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處于世界前列的世界級裝備制造基地、原始創新突破,一批獨創原創裝備問世等多個方面。
屈賢明建議,中國裝備制造業應著眼于產業優化升級,由生產型向服務型轉變、夯實產業基礎,解決基礎零部件發展滯后問題、培育新興產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等。
作為中國裝備制造業領頭羊的三一重工,定位“十二五”期間銷售額從500億人民幣上升至3500億人民幣。三一重工副總裁何真臨稱這并非“狂言”,可以佐證的數據是,今年三一重工的銷售額目標是800億人民幣,但上半年已經達到470億人民幣,超過預期。
與此同時,何真臨稱,核心零部件、高端精密裝備等研發能力不足是目前中國裝備制造業的最大軟肋。何真臨認為,裝備制造業的創新驅動在于技術、管理和服務三大要素,“由大到強”的魔杖在于資本市場的運作。應發揮集群效應和品牌效應,推動中國裝備制造業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的國際化道路。(程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