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能源報
將在石油石化、電力、煤機等多個領域促進能源裝備向高端發展
在日前舉行的“2011中國海洋油氣鉆采與工程裝備高峰論壇”上,中國石油和石油化工工業設備協會前任副理事長趙志明透露,有關智能裝備的“十二五”規劃預計年內發布,其中將涉及數字油田與智能石化裝備。
8月18日,中國(天津)國際裝備制造業博覽會,也向所有參觀者發出了一個明確信號:智能裝備是高端裝備制造的五大方向之一,是未來的發展重點。
正在征求意見的《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要實現重點領域制造過程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到2020年智能裝備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30%。智能裝備的發展將直接推動能源裝備的技術創新。
智能化是石油裝備的發展方向
趙志明在論壇期間表示,今后幾年,石化工業智能制造技術的重點將是檢測技術的數字化、控制技術的智能化、生產過程控制與經營管理一體化,以及企業內部與外部供應鏈管理優化的一體化。他指出,未來在石油裝備方面將重點培育和發展智能鉆井系統、智能測井系統以及智能完井系統。在石油化工方面,千萬噸級煉油、百萬噸級乙烯的全廠集中智能生產控制系統(PCS),也將從自動化向智能化發展。
據介紹,“十二五”期間,全國要建成31個千萬噸級煉廠,30個百萬噸級乙烯裝置。這些項目除了采用過去的一些專用設備和石化設備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實現智能化。發達國家早已實現了煉化裝置的智能化,而我國在這方面才剛剛起步。
專家介紹說,所謂智能化就是實現設備的智能控制,例如,一座煉廠幾百臺設備中任何一臺設備的壓力等參數發生變化,都能很快通過傳感器輸送到自動化的控制系統,不僅顯示結果,而且會自動調整,由此達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
趙志明曾舉了個例子,“十二五”期間在鉆井設備領域將要實現連續管鉆井的國產化突破,其中也涉及智能設備。這種連續管的制造已經沒問題,關鍵是管子中還要加入智能化的組件,不僅可以遠程控制,而且可以自動導向,哪里有油就向哪里鉆井。
智能化是電力煤機裝備的發展基石
今年上半年,國家電網公司發布《智能變電站優化集成設計建設指導意見》,智能變電站被定義為工業設施,要求簡約,提高設備集成。專家認為,在電力領域,智能裝備快速發展,首先能夠為智能變電站建設帶來利好。
按照國家電網公司規劃,2011年起新設計的1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將采用智能變電站建設標準,智能變電站成為新建變電站的主流,迎來爆發式增長。
變電站設備包括變壓器、斷路器、互感器等一次設備和自動化系統、輔助系統、智能組件等二次設備。簡約、提高設備集成等要求,正是基于設備的智能化發展方向提出的。
除了電力領域,煤機領域的發展同樣離不開智能化裝備。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近年來,我國在以采煤機、刮板運輸機、掘進機、液壓支架為代表的煤炭綜采設備領域成就顯著,煤機企業成套能力、技術裝備水平都得到了提高,成功研發了世界上最大的2500千瓦大型采煤機,已經能夠完全自主設計和成套生產1400-2500千瓦交流電牽引采煤機,國產化率達80%以上。但令人遺憾的是,像液壓支架的電控系統等核心部件卻沒能完全實現自主化,這主要是因為國內智能裝備制造的落后。
對裝備業帶動作用初步顯現
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司長張相木曾表示,智能裝備面向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重點包括智能儀器儀表與控制系統、關鍵零部件及通用部件、智能專用裝備等。它能實現各種制造過程自動化、智能化、精益化、綠色化,帶動裝備制造業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
正如業內所言,智能裝備的重要性體現在成為其他高端制造業快速發展的基石,為能源裝備等高精尖領域提供智能控制系統、自動化生產線等高科技生產控制設備,促進整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
根據2009年的統計數據,我國裝備制造業規模總量已經達到2.2萬億美元,而美國和日本兩國制造業總量分別為1.5萬億美元和1.23萬億美元,我國產業規模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做大”的同時,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大部分還停留在產業鏈的低端,以生產低附加值產品為主,發展智能裝備也是我國裝備制造業向高端發展的必然要求。
據了解,智能裝備的帶動作用,在“十一五”時期已經有所表現。高效清潔發電設備、高性能輸變電設備,被看作是智能裝備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一五”以來,這兩類裝備的自主化成績顯著,裝備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其中,高效清潔發電設備已能基本滿足國內需求,技術水平和產品產量已經進入世界前列。特高壓交流輸變電設備和特高壓直流輸電成套設備綜合自主化率,分別達到90%以上和60%以上,同樣引領了我國裝備制造業成長。(記者 張子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