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核電:能源優化的必然選擇
- 點擊數:1925 發布時間:2006-07-12 09:49:56
- 分享到:
關鍵詞:
我國核電經過20多年的發展,目前形成了浙江秦山、廣東大亞灣和江蘇田灣3個核電基地。
截至2005年底,共有11臺核電機組已投入商業運行或即將投運,裝機容量約870萬千瓦,占全國電力裝機總容量的2%左右。
2004年國家核電自主化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就下一步核電發展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到2020年我國的核電投產裝機容量將實現4000萬千瓦的戰略目標,屆時核電約占全國電力裝機總容量的4%,核發電量占全國總發電量的6%。這意味著在未來的15年間,將新開工建設30臺左右的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
新建的核電基地絕大部分將分布在沿海一線,浙江三門、廣東陽江、福建惠安、山東海陽等地都已基本具備了上馬條件。我國核電將出現蓬勃發展的新局面。
5月12日,我國單機容量最大的核電站――位于江蘇連云港的田灣核電站1號機組首次并網成功,成為內地第6個并網發電的核電站。
這意味著,中國核電發展正在“升溫”。核能,是中國能源優化發展的必然選擇。
首先,世界能源進入危險期,逼著中國尋找替代能源。據2004年世界能源統計年鑒的最新數據顯示,世界石油總儲量為1.15萬億桶,僅供生產41年;全球天然氣儲量為176萬億立方米,僅供開采63年。據統計,全球煤炭埋藏量10316億噸,僅夠開采231年。化石能源開采具有不可逆性――不能再生,開采一點就減少一點。無論從現實還是長遠看,能源短缺越來越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油價不斷攀升令中國國家能源安全問題日益凸顯。維護國家能源安全,基本的思路應是能源資源依靠本國。而核電,是惟一可突破能源安全瓶頸的能源。發展核能,勢所必然。
其次,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要求高度重視核能開發。我國能源資源分布的不均衡,加上煤、石油、天然氣大量燃燒引起的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問題,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而與傳統化石能源比較,核能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性:效率更高,污染極少。科學家曾對百萬噸級的煤電與核電站每年向大氣排放的有害物質做過比較:煤電排放二氧化碳約為700噸、二氧化硫約為6萬噸、氮氧化物約為9萬噸、火渣及飛灰約為80萬噸,而核電生產以上物質皆為零排放。有人擔心核電具有放射性,其實放射性并非核電獨有。科學研究表明,煤電所產生的放射性比核電要大100多倍,而且人類難以控制;核電的核燃料少且集中,加上生產核電的技術先進,人類已能有效控制放射性物質對環境的污染。
再次,世界核能開發的新高潮,提醒中國加快核能開發利用。據國際原子能機構公布,目前,核能已占全世界總能耗的6%。面對世界能源價格不斷攀升的壓力,美國重新把目光投向國內核能開發,啟動了名為“核能源2010”的計劃,計劃投資11億美元建造新的核電站。歐洲國家在尋求能源出路中也傾心于核電。英國政府前不久宣布,將重新審視能源戰略,調整后的能源戰略重在發展核電。曾強烈反對發展核電的荷蘭,已開始著手興建第三代輕水反應堆。就連1987年全民公決關閉了4座核電站的意大利,情況也發生轉變。南亞的印度,計劃依靠自己的力量在2020年前興建28座核電站。東亞的日本,規劃到2010年,核電將占日本電力需求的40%。韓國則計劃,到2015年前,除在建的4臺核電機組外,還將建造8臺核電機組,使韓國核電裝機容量達到該國總裝機容量的1/3,核電占到全國總發電量的45%。相比而言,中國明顯落后。中國作為能源需求大國,目前核電占全國電力供應的比例太低。世界核電發展的新高潮,無疑給中國一個啟示:發展核能,正當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