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1年8月22日
原材料價格和人工成本的持續上漲,使企業寄望于通過制造業與高新技術“聯姻”孕育出新的產業擴張模式。業內人士表示,我國智能制造產業應通過融合集成先進制造、信息和智能等技術,實現制造業的綠色化、自動化和智能化。
本報記者 葉濤報道
持續上漲的原材料價格和人工成本考驗著制造業敏感的神經。與其心存僥幸坐等上游市場行情轉好,不如通過制造業與高新技術“聯姻”孕育出新的產業擴張模式。日前,富士康科技集團總裁郭臺銘宣布,未來3年內計劃在噴涂、焊接裝配等工序新增100萬臺機器人取代部分人工勞動力,以此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加快富士康轉型升級步伐。
業內人士表示,作為國際知名的電子代工企業,富士康在目前制造業普遍陷入困境時拋出“機器人戰略”無疑帶有示范意味,一場涉及制造業的智能化“風暴”正在迫近。
改變傳統生產方式
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利用勞動力價格低廉和人口數量龐大的天然優勢生產質優價廉的產品曾是中國制造業占領市場、獲取利潤的“必殺技”。一大批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在我國沿海地區誕生,其中不乏像富士康這樣的臺資企業。他們憑借著自身的技術實力和中國大陸的勞動力成本優勢, 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相關產品在全球市場的話語權。
自1988年在深圳建廠以來,富士康迅速發展壯大,成為全球代工領域規模最大、成長最快、評價最高的國際集團。截至目前,富士康的員工總人數已經接近120萬人,其中大陸員工超過100萬人,僅深圳就超過40萬。
上世紀80年代正是發達國家制造業向外轉移浪潮興盛之時,在市場及勞動力雙重優勢的誘惑下,中國企業順其自然地成為此輪產業轉移潮流的獲益者,無數浸淫其中的國內中小企業分享了這場國際制造業的盛宴。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波產業轉移浪潮給中國經濟帶來的邊際效益也在降低,加之人口紅利開始消退、人民幣匯率上升等因素綜合作用,企業人力成本逐步上升,原本穩定在3%-5%之間的行業毛利潤幾成奢望,制造企業的生存狀況普遍不容樂觀。壓縮成本、保持甚至提高生產效率、鞏固原有市場地位等行業共性難題單靠延續過去“加工+出口”模式無法解決,新的市場環境要求企業必須轉變發展方式,實現轉型升級。
經過一番掙扎,一些企業開始嘗試以工業機器人代替人力勞動的方式解決上述難題。在制造企業云集的浙江,已經有不少企業開始在生產線上引進機器人。同時,杭州的一些企業看到這一商機,開始進軍機器人產業,凱爾達集團有限公司和史陶比爾(杭州)精密機械電子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兩家企業透露,他們的訂單很多,當地制造企業對機器人的需求量在不斷增大。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制造企業引入機器人折射出三層信息:其一,企業成本再造加速;其二,制造業產業轉型時代到來;其三,提高議價能力。這一趨勢的重點是,“注入人類知識”的智能制造正不斷地從根本上改變著傳統生產方式。
事實上,我國現在所面臨的產業狀況與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相似。當時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日本企業被迫使用機械自動化裝備來代替人工,結果不僅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也降低人力成本。據統計,目前我國的工業機器人保有量僅為日本的1/8,德國的1/4,韓國的1/3,產業規模上升空間廣闊。
智能制造技術走向
2010年10月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加大培育和發展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并將智能制造裝備列為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的重點方向之一。太原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孟文俊表示,《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的出臺給整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將會進一步加快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的發展。
據了解,智能制造包括智能制造系統(IMS)和智能制造技術(IMT),是一種由智能機器和人類專家共同組成的人機一體化智能系統,它在制造過程中進行智能活動,把制造自動化的概念更新,擴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其技術解決方案往往涉及到多門學科的交叉融合。
“近20年來,我國微電子、通信、計算機、人工智能控制和圖像處理等多學科突飛猛進,這恰好為智能制造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孟文俊表示。
在談到智能制造的共性功能時,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宋天虎用“感知、決策、執行”加以概括。他認為,盡管智能機器的種類千差萬別、任務多種多樣,但從其的本質上來說,上述3個功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
宋天虎介紹,未來的智能制造技術應該包含四方面內容:第一,智能性技術。智能性是智能制造的核心。智能性表現為對工作環境的自動識別與判斷,其工作指令根據反饋信息自動生成。智能性也是智能制造技術上的難點,盡管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已經獲得了較大的突破,但相對于人的智能而言,智能制造技術的聰明度還很低,尚有較大差距。第二,綜合性技術。綜合性是指智能制造技術是集成技術,是典型的交叉學科。任何一個單一技術的突破,都可為智能制造技術帶來革命性的轉變。第三,實時性技術。智能制造技術要求對現實工況作出快速反應。人能夠快速地對各種不可預知的突發情況作出實時的響應,這就要求智能制造技術也必須有此能力才能保證工作任務的完成。第四,交互性技術。智能制造技術必須能夠理解人的意圖和思想,必須實現與人和社會的交流。例如語音識別技術和語音合成技術就是幫助智能制造時能“聽”懂人類的語言,并將自己的回應轉化為語音“說”給人們聽。人機交互技術的本質就是讓智能制造技術具有與人交流的能力,并且這一交流過程越自然越好。
宋天虎表示,未來10年,我國智能制造產業應堅持“創新優先、重點突破、技術融合、夯實基礎、多元投入“的原則,牢牢抓住發展的戰略機遇期,著力于滿足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的需求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需求,融合集成先進制造、信息和智能等技術,實現制造業的綠色化、自動化和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