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作者:葉濤
再制造產業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生事物,應盡愉解決發展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營造出適合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近日,作為我國首個動力總成再制造基地及第一批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試點企業,大眾汽車集團和中國一汽集團合資建立的動力總成再制造基地——大眾一汽發動機(大連)公司動力總成再制造項目在大連投產。與此同時,IBM也與深圳市政府達成合作意向,在深圳寶安區設立再制造中心。
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涉足再制造領域,再制造產業看上去似乎一片光明,但實際上,最先進入的再制造企業由于不同程度遭遇到管理、資金、稅收、流通等環節的問題,盈利困難,發展舉步維艱。
業內人士表示,大力開展再制造對我國發展綠色循環經濟的意義不言而喻,不過再制造產業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因此,應盡愉解決發展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營造出適合再制造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產業價值近千億元
再制造起源于西方發達國家、成熟于發達國家,是發展現代循環經濟的一種重要形式,是將已經廢棄的汽車、工程機械、機床等工業廢品進行專業化的批量修復制造過程。
作為制造業大國,中國每年產生的廢棄工業產品數量驚人。據了解,我國每年因磨損和腐蝕等原因使設備停產、報廢造成的損失占到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近10%,損失高達千億元。大量設備報廢閑置不僅給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也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
“如果這些設備都能夠通過再制造工程修復,將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濱士表示,通過再制造對廢棄機器的局部損傷進行修復,不僅可以延長設備使用壽命,最大限度發揮設備的潛力,還能夠及時對設備進行技術改造、整體翻新,賦予舊設備更多的高技術含量,以較少的投入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
中國重汽集團復強動力有限公司再制造部副經理羅建明以重卡發動機為例分析,再制造產品成本僅為新品的50%,而且節能50%,節材70%。通常一臺報廢發動機可拆解為1000多個零部件,包括缸體、曲軸、連桿等占總價值80%左右的300多個主體部件可以再利用。一個重量為500公斤的發動機,直接回爐相當于利用500公斤廢鋼,折合人民幣才1000多元,而再制造后售價不低于3萬元,增值近30倍。
據悉,目前全球再制造產業總規模超過1000億美元。其中,美國再制造產業規模最大,產值超過750億美元,擁有7.3萬家企業;日本的工程機械再制造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60%的產品為日本國內用戶使用,30%以上出口國外,其余拆解后作為配件出售。
在西方發達國家,再制造是一個正在崛起中的龐大產業,并已成為一些國家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我國,2010年5月國家發改委等11個部委聯合出臺《關于推進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意見》以來,再制造主題持續升溫,很多企業成立了再制造公司,再制造首次進入操作層面。
“與國外相比,再制造在我國還是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再制造產業也處于起步階段,但由于我國制造類企業眾多,其潛在市場前景不可小視。”國家質檢總局副司級巡視員王清祖表示,截至去年年底,我國民用汽車保有量接近8000萬輛,國內報廢車輛近400萬輛。而且這一數字今后還會有較大幅度的增長。此外,在機床領域,目前我國的機床保有量接近700萬臺,已成為世界上機床保有量最大的國家,“十二五”期間預計將有100萬臺機床面臨報廢。
“隨著產品更新換代和企業重組轉型速度加快,我國數十年建設所積累的價值數萬億元的設備設施面臨著改造更新的過程,而這恰恰是再制造產業發展壯大的歷史契機。”徐濱士指出。
原料短缺急需政策配套
雖然目前我國有近千萬臺老舊汽車發動機面臨淘汰,再制造企業卻面臨著無米下鍋的尷尬局面。據業內人士介紹,國內舊件回收渠道不暢,根據我國相關規定,更換汽車發動機需要到公安部門備案,繁瑣的手續使不少企業望而卻步。再制造企業很難獲取充足的原材料。
即便是我國再制造企業中的翹楚,中國重汽集團濟南復強動力有限公司也常常出現開工不足的情況。“一個重要原因是舊件回收渠道不暢。”該公司董事長余建江表示,汽車拆解廠有很多報廢汽車零部件,可是按照國家現行規定,卻不能把這些零部件賣給再制造企業。
《報廢汽車回收管理辦法》第十四條規定:報廢汽車回收企業必須拆解回收的報廢汽車。其中,回收的報廢營運客車,應當在公安機關的監督下解體。拆解的“五大總成”(汽車發動機、方向機、變速器、前后橋、車架)應當作為廢金屬,交售給鋼鐵企業作為冶煉原料;拆解的其他零配件能夠繼續使用的,可以出售,但必須標明“報廢汽車回用件”。
這些規定使再制造企業原料來源受到限制,很多可用資源不能得到及時回收利用,造成社會資源浪費。“因此,《報廢汽車回收管理辦法》的修訂迫在眉睫。”業內專家認為,不少再制造企業就是因為原料短缺問題而關門退市,如果不及時加以糾正,在我國剛剛起步的再制造產業有可能就此夭折。
由于再制造企業的原料是廢舊件,進口原料這條路也行不通。如目前我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自動化激光熔覆技術可以再制造其他國家再制造不了的路虎發動機,雖然試驗很成功,復強動力卻無法正式接單。“運抵港口的國外廢舊發動機我們申請了兩個月仍然沒有拿到批件,高額的滯港費使項目無利可圖,最后只好退貨。”面對這種情況,余建江顯得很無奈。
針對上訴種種現象,賽迪智庫工業節能與環保研究所副所長紀麗斌直言,癥結在于再制造行業管理體系不健全。紀麗斌建議,國家應盡快研究制定再制造的專項法規,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政策體系鼓勵企業回收并循環利用資源,為再制造產業發展打造良好的政策平臺,推動再制造產業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
降低成本需破稅收難題
稅收問題也是當下再制造看似火熱,企業卻難以盈利的原因之一。據專家介紹,再制造企業增值稅中的銷項稅額難以沖減成為抑制再制造產業發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增值稅進項稅額是指納稅人購進貨物或接受應稅勞務所負擔的增值稅額。增值稅銷項稅額是指納稅人銷售貨物或應稅勞務,按照銷售額和增值稅稅率計算由購買方所負擔的增值稅額。
企業作為一般納稅人,增值稅應納稅額為當期進項稅額減去當期銷項稅額。但是因為再制造企業從客戶手中購買報廢的零部件,企業不可能拿到進項稅發票,而當企業把修復好的產品賣出時,卻需要開具產品的銷項發票。
企業因沒有進項發票沒有辦法沖減進項稅額,造成再制造產品的成本增加。當再制造企業的成本壓不下來的時候,就會提高售價,將增加的成本傳遞給客戶。而在目前國內對再制造產品的認可度不高的情況下,這將直接影響到再制造產業的發展。
因此,降低再制造產業成本是當下再制造產業發展的關鍵。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晏一平表示,再制造屬于節能環保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具有良好的社會效應。在產業發展初期,對再制造產業進行專項財政支持及稅收優惠有利于助推產業的發展。今后國家應當考慮通過更為便利的方式,以稅收優惠直接予以支持。
日前,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在“2011汽車再制造產業發展國際論壇暨中國再制造峰會”上表示,“‘十二五’期間國家將在財政、稅收等方面加大對再制造產業的支持力度”。相信隨著相關政策措施的出臺和落實,再制造產業將步入發展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