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陽騰
《經濟日報》,2011年8月30日
圖為在第五屆生物產業大會上展出的生物科技農產品。 本報記者 楊陽騰攝
繼信息產業之后,生物產業正逐步展現其促進未來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潛力。隨著生命科學研究和生物技術的發展不斷取得重大突破,生物產業逐步進入大規模產業化階段,并衍生出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環保等一批新興產業,生物產業正在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領域,成為新的綠色經濟增長點。
生物科技走進百姓生活
手握式遠程診療設備、轉基因迷你寵物豬、利用生物技術培育的抗蟲棉花……生物產業與基因科學以往給人以神秘深奧之感,而日前在深圳召開的第五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上亮相的各式生物科技新產品,讓人感到生物技術離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近。
在生物產業大會上,由深圳市新元素醫療技術開發公司推出的“血糖采集器”和“遠程血壓儀”,讓患者實現足不出戶就能看病。采集器測試出血糖含量后,通過藍牙將數值自動傳輸至手機,并通過GPRS實時到達合作醫院中央控制中心。這種遠程無線健康監護平臺的實施運用,徹底改變了傳統行醫就醫模式。而在國內部分農村已經試點推廣的多功能健康檢查床,可完成血液、尿液、心電、B超等全部體檢,費用僅為20元至40元,遠低于我國200元的人均醫療體檢費標準。
快速發展的生物科技也在改變人們的生活觀念。隨著干細胞儲存和應用技術的發展,此前多被當做醫療垃圾處理掉的新生兒臍帶已經被充分利用,從中提煉出的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可以保存22年甚至更久,不僅在治療腦損傷、老年癡呆、白血病等方面具有強大的醫療功效,還可用來美容和抗衰老。目前,干細胞產業已經成為生物產業中重要的一環。
而采用轉基因結合手工克隆技術培育的小型豬,出生3個月后體重11公斤,僅為同齡非轉基因豬體重的30%。改造后的我國特有小型豬如巴馬香豬、五指山小豬將進入寵物市場。生物技術已在悄然豐富著人們的休閑生活。
利用生物技術,還可以將有毒有害的廢水廢物變成可再生利用的寶貴資源。黑乎乎臭烘烘的含銅廢液經處理后,可變成無害的清水,其中有價金屬則“變身”殺蟲劑、飼料添加劑或電鍍硫酸銅、工業級硫酸銅;在未來,利用秸稈、玉米芯渣等非糧食原料和林業廢棄物生產的酒精也可以成為汽車燃料,據預計,30年后纖維加工行業植物秸稈用量將達到30%左右,生產過程實現低排放或無排放……發展生物產業已經成為降低成本、低碳環保的一個綠色選擇。
深圳成為產業發展生力軍
深圳鮮見農田,但深圳在轉基因育種、雜交水稻育種、分子設計育種和航天育種等方面的實力均居全國前列。作為深圳市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的生物產業,不僅在規模和速度上發展迅猛,還有望成為綠色經濟增長點,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
深圳熱帶亞熱帶作物分子設計育種研究院院長鄧興旺博士領銜的分子設計育種團隊,成功解決了雜交育種對溫度敏感的問題,開發的水稻培育技術使雜種優種優勢資源利用率達到95%以上,有望在深圳率先培育成功。有關專家認為,該技術一旦實施,可使我國雜交粳稻種植面積從不足3%擴展到50%以上,將增加播種面積近4500萬畝,加上雜交優質秈稻的收益,預計該技術產生的經濟效益每年可達近百億元。
以華大基因研究院為首的生物服務領域也獲得了驚人的增長,2010年同比增速達87.8%。目前,華大基因的測序能力及基因組分析能力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被自然出版集團評為中國十大基礎科研機構的第四名。2011年,華大基因與德國科學家合作及時公布了大腸桿菌基因組序列信息,為遏制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疫情在歐洲的擴散做出了巨大貢獻。
同時,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均在深圳設立了與生物醫學有關的研究院或研究生院。以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為例,其中的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研究所匯集了多名業界頂尖專家,從事的研究領域如醫療機器人、生物光子學、神經工程研究等都代表了國內乃至國際的先進水平。
目前,深圳擁有人類疾病基因組學企業重點實驗室29家,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工程實驗室等14家工程實驗室,以及醫用診斷儀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23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已擁有生物領域上市企業19家,占廣東全省的50%以上。華大基因、北科生物、邁瑞、華潤三九、健康元、信立泰等一批企業已成長為我國各專業領域自主創新的龍頭企業。
深圳的生物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先后誕生了第一張亞洲人基因圖譜、國內第一個生物工程一類新藥、第一臺醫用核磁共振診斷儀、第一臺彩色超聲多普勒血液成像系統等一大批自主創新成果,成為我國生物產業發展的生力軍。數據顯示,2010年深圳生物產業銷售收入超過500億元,同比增長30%,超過了同期互聯網和新能源產業的增速。而其中的生物服務同比增長78.6%,生物環保同比增長52.8%,生物產業正在加速成為綠色經濟“領頭羊”。
未來10年年增有望達20%
國務院在2010年將生物產業定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全國許多地區積極部署生物產業,使我國生物產業得到快速發展。2010年我國生物產業總產值在2009年1.3萬億元基礎上增至1.5萬億元。
以醫療器械為例,2010年我國醫療器械進出口總額達226.56億美元,同比增長23.47%。在全球醫療器械進出口市場,中國比重和位次均有提升,從2006年的3.62%上升到2010年的5.74%,排名從第七名上升到第三名。目前,我國醫療器械生產和進出口貿易涉及47大類、5000個品種、30000余個規格,已逐漸成為全球醫療器械主要生產和進出口貿易基地。
加快推進生物產業的發展也成為國際趨勢。以轉基因作物為例,權威資料顯示,2010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達到1.48億公頃,是1996年的87倍,15年間年均增長近5倍。1996年全球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僅6個,2010年已達29個。4大主要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也創新高。全球大豆面積的81%、棉花面積的64%、玉米面積的29%、油菜面積的23%種植的都是轉基因品種。目前,全球有近40個國家和地區雖未正式批準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種植,但允許進行試驗研究或進口轉基因作物原料用于飼料和食品加工。
“今后5到10年,生物產業繼續保持20%左右的發展速度,到2020年產值達到8萬億至10萬億元,相當于目前信息產業的規模。”在第五屆生物產業大會上,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王昌林對生物產業前景做出預測。
王昌林認為,“十二五”時期是我國生物產業規模快速增長的時期,是繼續做大、加快做強的一個戰略機遇期。要著力提升生物醫藥創新能力,大力發展生物農業,積極培育壯大生物制造,加快發展生物能源、生物環保和生物技術服務業,構建現代生物產業體系,加快將生物產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到2015年力爭產值達到4萬億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