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2011年8月27日
2009年4月1日,北京市正式批復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作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核心區。兩年多來,圍繞核心區的建設以及北京市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總體目標,海淀區如何重新定位?出臺了哪些先行先試的政策措施?成效又如何?記者通過采訪調研發現,兩年來,在一系列先行先試政策措施的推動下,海淀區創新發展取得顯著成效——體制機制創新邁出了新步伐、重大功能區建設取得了新成效、自主創新和高科技成果產業化實現了新突破,高端人才正在向核心區內集聚……
來到北京市海淀區,人們不但可以看到現代化的高樓林立,而且還可以欣賞到街道兩旁綠樹成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國內頂尖的教育資源聚集于此;方正、聯想、華為……自然環境優美,人文環境厚重,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在這里匯集,中關村科技園20多年的發展,海淀園始終在其中發揮著主體功能區的作用。
2009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復設立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同年4月,北京市就將海淀園設立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核心區。
公眾關心:什么是核心區?核心區的功能和定位是什么?海淀區如何推動核心區建設?
“北京市從區域功能細分的角度考慮,將海淀園定位為核心區。核心區就是要先行先試,發揮引領作用。”北京市海淀區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管理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王際祥表示,“設立核心區就是要海淀區在股權激勵、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創新、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經費使用、政府采購和聚集創新要素等方面先行先試,在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整體發展中發揮引領作用。”
在突破現有的體制機制方面,海淀區近年來重點建立健全了核心區科技創新和產業化促進工作機構和機制,對接首都創新資源平臺,落實國家關于中關村“1+6”系列政策措施,率先組織推進科技成果處置和收益權改革,股權激勵、稅收優惠等6項創新政策試點。探索建立了政府部門間統籌科技資源的協調機制,充分發揮政府在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的導向作用,積極在建設責任政府和服務政府方面開展先行先試。
目前海淀區已經擁有了一套支持企業發展的政策體系。2010年海淀區整合全區15億元支持企業專項資金,對重點產業化項目實行股權投資,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
先行先試取得積極實效。2010年,海淀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736.1億元,比上年增長11.8%。
回顧過去,王際祥認為,海淀區取得的成績歸功于兩條根本經驗:一是靠技術創新,二是靠制度創新。“目前,要進一步推動核心區的建設發展,面臨的最大難題在于如何更好地發揮海淀豐富的科技教育資源優勢,最大限度地釋放科技生產力。而要破解這一難題,仍然必須依靠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王際祥說。
而核心區的建設,說到底就是要以創新為動力,打造一個有利于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環境。要通過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在成果轉化、人才聚集、科技金融、體制機制和政策創新、產業聚集和國際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使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新要素充分融合,形成創新創業發展的大環境。因此,海淀區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在政策環境等方面尋求新的突破。
今年5月底,海淀區發布了《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十二五”發展規劃》、《海淀區高新技術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海淀區“十二五”時期中關村科學城功能區發展規劃》、《中關村西區業態調整規劃(2011-2015年)》5個核心區建設相關規劃。6月,《北京市海淀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2011-2015年)》正式發布實施。
海淀區委副書記、代區長隋振江表示,未來海淀區還將在政府行政審批制方面進行改革,盡可能減少行政審批事項,簡化和規范行政審批程序;建立健全多部門協同服務機制,在核心區開展行政審批權下放試點;完善行政監管制度和政府信息發布制度,推進政務公開,建立健全政府相關部門信息共享和工作聯動機制;探索建立適應需求的企業登記管理新制度,創新企業經營監管模式,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探索建立企業、社會組織、公眾和政府良性互動的公共管理機制等,多方面改進政府服務方式。
隨著7月12日中關村人才特區建設大會的召開,海淀區未來還將大力引進國際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使中關村人才特區成為集聚世界一流人才的國家基地。同時,積極探索和創新人才政策與體制機制,營造有利于人才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努力把中關村人才特區建成全國人才體制機制改革試驗的先行區。
隋振江表示,核心區建設是海淀發展的歷史機遇,建設核心區將成為海淀實現經濟社會全面跨越、深度戰略型轉型和深化內涵式發展的最佳選擇,海淀將以全球的視野,努力在新的科技和產業革命中占領制高點,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和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發揮示范和引領作用。
新的發展藍圖已經繪就,海淀區天時地利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