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科技日報 作者: 袁貴仁
教育部部長 袁貴仁
國家“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解讀
《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簡稱《規劃》)從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階段性特征出發,緊扣科學發展的主題,突出支撐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線,對未來5年我國科學技術發展作出了系統部署,明確了“十二五”時期科技發展的基本思路、總體目標、重點任務,既體現了與《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綱要》的銜接,又突出了“十二五”期間戰略性的需求,布局全面,措施有力,針對性強,是“十二五”時期科技工作的綱領和行動指南。目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貫徹落實工作正在深入推進之中,《規劃》的制定和發布,為高校科技工作開辟了新的空間,也為《教育規劃綱要》的深入實施提供了新的動力。教育系統特別是高等學校要認真學習領會《規劃》精神,把貫徹落實《規劃》同深入實施科技、教育和人才三個中長期規劃綱要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深化教育與科技的結合,不斷改革創新,努力開創“十二五”高校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一、按照《規劃》部署,全面提升高校科技發展水平
科技和教育,互為依托、互為支撐、互為動力。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礎。高等教育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在國家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等學校特別是研究型大學,既是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礎研究和高技術領域創新成果的重要源泉。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大力增強科學研究能力。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高校科技事業發展迅速。“十一五”期間,全國高校共承擔各類課題153.3萬項,爭取科技活動經費3324.2億元,發表國際論文63.4萬篇,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102項,技術發明獎151項,科技進步獎711項,高校年度獲國家科技三大獎份額均已超過了50%。截至2010年,全國高校共有科技活動人員近40萬,研究與開發人員(R&D人員)保持在35萬左右,折合全時近19萬人年。高校已經成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高新技術研究的重要方面軍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強大生力軍,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也應清醒地看到,高校科技工作仍然存在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面臨不少的困難和挑戰:一些體制、政策障礙制約了高校創新潛力的發揮;隊伍整合難、資源共享難、籌集自由研究經費難、重大成果產生難、科研成果產業化難的問題不同程度存在;科技評價過于注重量化指標,一定程度上誘發了科研不端行為和學術失范現象,損害了高校的聲譽,影響了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
當前,高等教育戰線正在深入學習領會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和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謀劃高等教育新的發展。“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人力資源強國的攻堅階段。高校科技工作要以胡錦濤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按照《規劃》部署,全面落實《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各項任務,特別注重與落實《科技規劃綱要》和《人才規劃綱要》相關內容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重要結合點的作用。圍繞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這一主線,加快建設科學研究和高等教育有機結合的知識創新體系,用高水平科學研究支撐高質量高等教育,著力提高解決關系國家未來發展的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問題的能力,大力提高創新人才培養質量、科技創新能力、社會服務能力和文化傳承創新能力,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二、依托基地平臺,進一步增強高校自主創新能力
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也是高校科技生命力之所在。積極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開展國家急需的戰略性研究、探索科學技術尖端領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國計民生重大問題的公益性研究,力求在基礎研究方面產生出具有國際影響的原創性成果,在高新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等方面作出有重要價值的貢獻,大力培養和造就具有創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是高水平大學尤其是研究型大學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科技創新基地和平臺是支撐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高校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教育部將與科技部密切合作,推動高校緊緊依托基地和平臺并通過不斷加強建設,切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一是依托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國家“千人計劃”引進人才,部署若干沖擊世界一流水平、一批達到國內一流世界知名水平的基礎研究基地建設試點。將試點基地建設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科學家工作室建設、重點學科建設緊密結合,集成資源加大投入,匯聚培養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家和優秀創新團隊,取得一批有顯示度的原始創新成果,形成一批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基地,若干國家重點實驗室達到國際一流水平,若干優勢學科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帶動高校在基礎研究和前沿高技術領域原始創新能力與創新人才培養能力大幅提升。
二是依托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高校的優勢學科,共同策劃并組織實施一批基于高校原始創新成果、攻克關鍵核心共性技術和重大技術裝備的大項目試點。培養一批對相關產業技術體系和技術發展路徑了解透徹、具有較強組織管理能力的戰略科學家和創新團隊,形成一套跨學科跨領域組織實施大項目的管理體制和辦法,建成一批具有原始創新能力,對相關產業有顯著支撐和引領作用的高水平的技術研發基地,培養輸出一批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的高質量技術人才,大幅提升高校滿足國家需求、對關鍵核心共性技術和重大技術裝備及相關技術人才的有效供給能力。
三是共同支持高校依托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與國際一流大學或科研機構合作建設一批聯合研發基地。加大資金支持,組織一批面向國際的重大項目,在共享先進科研設備、引進先進管理經驗、利用國際智力資源、組織國際化創新團隊等方面開展示范、積累經驗,為參與國際科技計劃和國際學術組織、培養國際化創新人才、形成一批國際水平的科研成果創造條件,推動一批高校科技創新平臺成為高水平的國際化平臺。
四是支持高校深化多層次產學研用結合、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參與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提高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重點在組織高校參加產學研戰略聯盟、引導企業和高校共建產學研用合作創新平臺、探索產學研用聯合培養人才的體制機制、支持研究型大學在高新開發區建立工業研究院、支持農林類大學建立農村發展研究院等方面開展試點。通過試點形成比較完善的技術轉移體系,增強高校科技創新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的支撐力度。
五是加強高校戰略研究和品牌智庫建設,為政府提供政策建議和決策咨詢。充分發揮高校戰略研究人才與科研資源集聚優勢,加大高校軟科學研究機構與戰略研究基地的投入與建設力度。利用高校智力集成與創新思維,研究分析國家、地方、社會重大問題,提出有效政策與建議,成為各級政府的智囊團和思想庫,大力提升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戰略研究、戰略咨詢的質量和水平,努力為黨和國家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作出積極貢獻。
三、發揮獨特優勢,著力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
《規劃》用了專門一節來闡述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問題,提出要以培養、引進和用好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為核心,培養造就高素質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人才是各項事業的根本保障,也是科技事業的根本保障。高校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高校責無旁貸。發展高校科技事業,同樣需要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
一要緊密結合科技、經濟發展需求,加快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更新教育教學觀念,以能力、素質培養為核心,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改革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推行創新型教育方式方法,把創新教育融入高校教學、科研活動全過程,把提升科學研究能力作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突出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支持研究生參與承擔科研項目,為本科生參加科研活動創造條件。及時調整優化學科專業,充分發揮高校的人才優勢和創新潛力,加強交叉學科、新興學科領域專業人才培養。創建具有中國特色工程教育模式,通過教育和行業、高校和企業的密切合作,培養出一大批創新型工程師。加強工程技術類專業的實踐教育,推行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和“雙導師”制,與科研院所、企業聯合培養科技人才。開辟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專門渠道,促進一批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成長為未來相關基礎學科領域的領軍人物,躋身國際一流科學家行列。充分發揮科研對人才培養的支撐作用,形成以卓越的科學研究帶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以優秀的人才創造世界一流高水平科研的氛圍。
二要堅持育引并舉、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加快匯聚、吸引人才。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以事業感召、廣納各方面人才。深入推進“千人計劃”“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等高層次人才計劃,培養和匯聚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學科帶頭人。為杰出科學家建立科學家工作室,加大對優秀創新團隊的穩定支持。與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在開展重大問題聯合攻關中集聚、造就一批高水平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
三要按照“充分尊重、積極支持、放手使用”的要求,用好用活人才。堅持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敢為事業用人才。堅決破除束縛科技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約束,創造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科技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加大對優秀拔尖人才的支持力度,對特殊人才采取特殊政策。把重要專家、特殊人才放在教學科研關鍵崗位上,讓他們參與重大決策、領銜重大項目,賦予他們充分的自主權。完善高校教師分類管理和分類評價辦法,建立不同類型教師的職業發展通道,建立多種形式的專職科研隊伍。采取有效措施,不斷優化高校科技人才隊伍結構,提升高校科技人才隊伍質量。
四、發展學科集群,加快建立完善高校知識創新體系
《規劃》提出要“強化高水平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學建設,加快建立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有機結合的知識創新體系”。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緊密結合的知識創新體系是《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綱要》提出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五大任務之一。發展學科創新集群,依托高校建設國家知識創新體系,是《規劃》的重要任務。
學科創新不僅包括學科方向調整、內容更新和新興學科發展,也包括學科設置和學科目錄的優化調整,是科技成果向教育教學轉化的紐帶。學科創新集群,是針對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重大需求,在具有不同屬性的較大跨度學科之間形成的、服務于特定創新目標的、形成長期共享平臺和機制的一種學科聚集和聚合。這種聚合,有利于加強科教結合,是經濟、科技、教育三者之間結合互動的一種重要形式。產業集群催生了學科集群,學科集群則為產業集群的有效、快速發展提供切實的服務。學科集群與產業集群進行良性互動,為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良性互動開辟了有效途徑。學科創新集群,有利于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提高國家投入效率,有利于高校發揮創新性人才培養與科研相結合的優勢,促進科技資源在高校和社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
按照“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以重點學科建設為基礎,瞄準國際前沿和國家需求,進一步優化學科結構,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加快建設一批世界一流學科,使其成為人才培養、知識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核心。加強高校基礎學科之間、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科學與技術、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融合,支持綜合交叉學科的發展,積極扶持新興學科,推動學科整體水平的提高。要用創新需求牽引學科發展方向,用創新成果充實學科內涵,用創新實踐培養急需人才,實現高等教育與社會需求的協同發展。通過切實加大投入,支持學科創新集群,推動大學和研究機構的深度合作,推動學科建設和促進新興學科的發展,帶動高校科學研究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不斷完善高校知識創新體系。
五、創新體制機制,不斷激發高校科技活力
全力破解長期困擾高校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充分釋放高校科技創新潛力,有效實現教育與科技、經濟有機結合。通過創新科研團隊的聘用管理體制、完善以創新和質量為導向的科研評價機制、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方式、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在建設高水平的基礎研究基地、實施跨學科跨領域集成資源有組織創新、推進產學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建設國際合作聯合研發基地等方面先行先試,探索經驗、形成模式、帶動全局。
創新高校科研組織模式。探索在高校跨學科跨領域集成資源、協同攻關、實施有組織科技創新的組織模式和運行機制,培育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團隊,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與創新人才培養相結合,重點在項目發現、隊伍組織、過程管理、產學研用結合、通過工程實踐培養輸出高質量技術人才等方面實現突破。加強高校與高校之間,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區域等的協同創新,充分發揮高校優勢整合社會創新力量與資源。支持高校與科研院所、企業共建研發機構、開展聯合研究和人員互聘兼職,探索研究集群、虛擬實驗室等新型科研組織形式。
創新高校科研管理體制。探索符合基礎研究規律、有利于吸引聚集一流領軍人才、有利于科研人員潛心研究、有利于高水平創新人才培養、既符合國際慣例又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在人員聘用、資源配置、考核評價等環節探索符合科學研究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新形式和新辦法,支持潛心研究,鼓勵探索,寬容失敗,形成優秀人才、優良項目的發現機制。加強科研經費管理,改進科研經費使用的績效評價。改革科研評價制度,堅持科研評價的創新和質量導向,避免頻繁考核、過度量化。
學術道德和風氣不僅關系到學術的形象和生命力,而且關系到整個社會的風氣和民族的精神風貌。高校要切實加強學風建設,加強科研誠信教育,大力弘揚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促進學風建設經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嚴肅懲處學術不端行為。高校廣大科研工作者要牢記社會責任,秉持誠實、科學、嚴謹的研究態度和學術作風,甘于寂寞、淡漠名利,擔當學術道德的守護神。
科技和教育承載著中國未來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使命崇高,責任重大。教育、科技攜手并肩,共同開創我國教育和科技事業的嶄新局面!
(科技日報)
本篇文章來源于 科技網|www.st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