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科技日報 本報記者:羅暉
在世界許多國家,為引導學生領會科學道德與科學職業的倫理精神,大學和研究機構的研究生都有一門必修課——科研誠信。但我國開設相關課程的高等院校寥寥無幾,也缺乏適合的教材和讀本——
執掌著120億科研經費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陳宜瑜院士最近做了一件“小事兒”——親自參與挑選并組織翻譯出版了《科研誠信:負責任的科研行為教程與案例》一書。
陳宜瑜認為,系統完整的科學道德和行為規范教育的缺失,是引發科研不端行為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當然需要進一步健全完善科研評價體系和監督懲處機制,但更需要加強科研誠信和科研行為規范教育。
他說:“經過大量調研和討論,我與學界許多同仁逐漸達成共識:當前中國科學發展來說,科研誠信教育,尤其是科研人員在入門階段接受的科研誠信教育是至關重要的,但目前還是非常薄弱的。我國大部分高等院校還沒有開設科研誠信、科研行為規范的相關課程,也缺乏適合的教材和讀本。”
前幾日,中科院研究生院請陳宜瑜就科研誠信問題作兩個小時的報告。“兩個小時是講不清楚的,這至少應該是一個學期的課程。所以我建議:借鑒科技發達國家的經驗,在大學或者研究生階段開設這門必修課,不是簡單枯燥的說教,而是通過案例、討論和行為訓練,讓青年科技工作者明白,什么是負責任的科研行為,什么可以做,什么必須做,什么不可以做。考慮到我們很難在短時間內編寫出一本好的教材,所以決定從國外挑選一本公認的經典教材,先用起來,待時機成熟了再編撰我們自己的教材。”他說。
如此說來,一本好教材當是科研誠信建設的一個起點,是大事兒。
制度是基石,我國科研不端行為邊界尚需厘清
在“百度”上,“學術腐敗”的搜索結果高達348萬多條。而據有關專家統計,自2006年至今,《自然》雜志有110多篇文章、《科學》雜志有近70篇文章涉及科研誠信,其中十分之一與中國有關。
本該在整個社會誠信體系中起引領和導向作用的中國科技界真的到了如此不堪的地步嗎?
陳宜瑜說,因為概念不清,我國科研誠信問題的嚴重程度被有意無意地夸大了。利用學術權力騙取國家科研經費、謀取不正當利益的學術腐敗行為只是個案,把科研不端和不當行為都籠統地稱為學術腐敗行為并不科學。
“科研不端行為頻發是科技與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這不僅是中國科學界當前面臨的困惑,也是世界各國科學界共同面臨的問題和挑戰。”陳宜瑜表示。
他介紹說,在早期科研活動中,科學家幾乎完全憑興趣開展研究,偶發的科研不端行為都是虛榮心使然。20世紀中葉以來,科研活動的動力更多地轉為國家和市場需求,呈現出“雙力驅動”的特點,科研成果與社會利益的聯系愈加緊密,科研活動也越來越多地帶有了職業性。“這一轉變推動了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科學技術的繁榮和發展,但同時也使得科學研究對一部分人來說,成了迫于壓力不得不完成的工作,或者謀求更大經濟利益的手段和途徑。科研經費要靠競爭取得,科研水平與職稱、收入等個人利益緊密相連。壓力和科研活動目標的異化是科研不端行為滋生和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
為了防范科研不端行為的發生,世界各國紛紛采取措施。按照國際慣例,科研不端行為被嚴格定義為偽造、篡改和剽竊行為,但不包括無意的錯誤與觀點差異。陳宜瑜說:“遺憾的是,我國科研不端行為的定義和邊界并不清晰,不同的部門有不同的規定。”
記者查詢發現,在2009年科技部、教育部等10部門發布的《關于加強我國科研誠信建設的意見》中,“偽造、篡改、抄襲、剽竊”被認為是科研不端行為。中科院2007年公布的《關于加強科研行為規范建設的意見》中規定,“科學不端行為是指研究和學術領域內的各種編造、作假、剽竊和其他違背科學共同體公認道德的行為;濫用和騙取科研資源等科研活動過程中違背社會道德的行為”。2007年中國科協發布的《科技工作者科學道德規范(試行)》則規定,學術不端行為是指在科學研究和學術活動中的各種造假、抄襲、剽竊和其他違背科學共同體慣例的行為,具體包括:一稿多投、參與或與他人合謀隱匿學術劣跡、參加與自己專業無關的評審及審稿工作、以學術團體或專家的名義參與商業廣告宣傳等7種行為。而在2006年科技部發布的《國家科技計劃實施中科研不端行為處理辦法(試行)》中,科研不端行為被定義為違反科學共同體公認的科研行為準則的行為,包括提供個人虛假信息、抄襲剽竊他人科研成果、捏造或篡改科研數據、在涉及人體的研究中違反知情同意和保護隱私等規定、違反實驗動物保護規范等6個方面的情況……
陳宜瑜建議,相關部門最好能夠根據國際慣例,厘清我國科研不端行為和不當行為的定義和邊界,從而在制度層面讓科研人員知道什么是不應該做的。這樣也可以避免我國科研誠信問題被過度放大。
教育是根本,負責任的科研行為教育亟待納入大學和研究生課程
陳宜瑜說,由于缺乏全面、系統的科研誠信教育和行為規范訓練,科研人員常常因不清楚哪些事情可為,哪些不可為而“犯錯誤”。
他舉例說,科學都有假設,有的年輕科研人員在發表論文時,會把與假設規律不一致的數據“藏”起來,忽視了看似不正常的數據也許會引發一個新的發現,也不知道這樣做的嚴重性。再如,有的博士生以為,待項目評審時自己一定可以獲得博士學位了,就在申請人學歷一欄寫上了“博士”,并因此受到處理。
他強調,科研不端行為有一個要處理一個。但是要做好教育工作,不教,出了問題就懲處,絕對不是一個負責任的態度。
據統計,從1999年到2009年,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監督委員審議、證實的204個有違科研誠信的案例中,約有80%發生在基金項目申請前和申請階段,其中大約一半的人因提供了虛假或失真的研究背景和簡歷被處理,而真正的數據偽造、篡改和剽竊(FFP)僅占14.98%。
他至今還記得自己剛到研究所工作時拿到的那個實驗記錄本,上面有頁碼,按照規定,每次實驗的時間、所用的制劑、實驗方法、結果、參閱了哪些科學家的研究、下一步的計劃等都必須填寫清楚,而且必須用鋼筆寫,本子用完了要上交。但現在很多單位都沒有這樣的記錄本了。
“我們以往的科研誠信教育,常常停留在簡單的說教。國內也編了一些相關的書籍,但都是圍繞著不端行為本身在做文章,很少有負責任的科研行為規范的教材出現。《科研誠信:負責任的科研行為教程與案例》一書,是我們在美國杜克大學王小凡博士等海外學者的幫助下,從國外數十本有關教材中遴選出來的。它對科研活動中的基本規范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包含了大量的案例和啟發性的討論。像實驗記錄如何保存,師生關系怎么處理,論文署名的規則等等,都有詳細的介紹,為年輕科研人員展示和分析了科研誠信方面一系列的核心問題,使其認識到自己在科研活動中的責任以及如何承擔這些責任。”陳宜瑜表示。
在這本書里,負責任的科研行為包括:受試者(人和動物)保護、科研誠信、環境與安全問題和財務責信(恰當和負責任地使用研究經費及處理利益沖突)四個方面。陳宜瑜建議,將負責任的科研行為教育列入大學和研究生必修課程,從行為規范教育入手,推動科研誠信建設。
他說:“我自己也在認真讀這本書的原著,有些思考題我答起來都有困難。應該說,它不僅對年輕人有用,同時也可以作為科技人員繼續教育的重要資料。那些沒能接受系統科研誠信教育的科研工作者甚至我們的管理者,都能從中受益。”
陳宜瑜指出,相對于普通的社會誠信標準,公眾對于科研誠信具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負責任的科研行為是對科學家最基本的要求。科研不端行為造成的危害不僅僅是科學家的個人誠信,更將動搖社會對科學家群體的信任,甚至引發社會對科學本身的信任危機。“科學道德建設和科研不端行為的防范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教育至關重要。”他說。
本篇文章來源于 科技網|www.stdaily.com